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清北班二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清北班二) 一、单选题 1.据史记载“(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材料说明 A.周王暴政导致王室覆灭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 C.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 D.周朝的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2.西汉永光四年,汉元帝采纳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人的建言“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罢除了西汉高、文、武三帝郡国庙。这一举措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反映了宗法观念明显淡化 C.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 D.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3.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 A.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 B.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 C.史书私修优于官撰 D.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 4.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5.公元前5-4世纪,在经历激烈的战争冲突后,雅典城邦通常会选出德高望重、声名卓著的公民,在为阵亡将士举行的公共葬礼上,以理想主义的方式面对包括外邦人在内的听众发表演说。雅典葬礼演说 A.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广泛参与 B.巩固了雅典公民的城邦认同 C.保证了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 D.反映了直接民主的严重弊端 6.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4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 A.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C.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 D.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7.1879年法国将诞生于大革命期间的马赛曲定为国歌。从1880年开始,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个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人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A.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 C.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 D.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 8.1803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利用法国内外交困的机会,从拿破仑手中花费巨资购得了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
10月,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弗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的 A.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B.总统僭越国会权力 C.宪法原则有所变更 D.分权制衡机制灵活 9.清朝咸丰帝将批准天津条约作为缓兵之计,英法退兵后他又反悔,反悔的不是降低关税、战争赔款、领事裁判权等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而是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这反映出,当时清王朝 A.统治者思想观念落后 B.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 C.半殖民地化程度有所加深 D.维护的天朝体系开始瓦解 10.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11.八七会议决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
“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A.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 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2.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正确指出“敌人乘我弱点之处,不但在军事,而且在政治,在我政治制度之不民主化,不能与广大人民发生密切的联系”,“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切须取给于民众,没有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要长期支持战争是不可能的”。这说明 A.中共的抗日策略有所变化 B.民众的抗日热情极大高涨 C.坚持“持久战”成为国民共识 D.民主政治与抗日战争不可分割 13.有学者指出“笼统地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未必妥当。就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这一点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该学者意在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A.并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B.超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D.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14.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B.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15.下表是我国参与重要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简表(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国际组织名称 参与年代 国际组织名称 参与年代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979年恢复中国合法地位 不结盟运动 1992年成为观察员国 世界能源理事会 1983年加入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96年成为全面对话伙伴国 亚洲开发银行 1986年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加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加入 美洲国家组织 2004年成为常驻观察员国 A.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加入国际组织 B.两极格局解体加速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 C.中国和世界共享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利益 D.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6.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在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 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 C.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17.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
同年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的原则,并在随后几年中陆续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巴黎协定等国际组织或协定。这表明 A.世界民族分离主义逐渐兴起 B.英美关系决定国际格局的走向 C.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走向终结 D.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遭到挑战 18.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19.据史料记载元朝至元七年,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到至元二十六年,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这表明元代 A.商税成为主要税源 B.白银开始普遍流通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20.清代两湖地区的米粮生产与供应直接影响着江南地区的米价波动。江南米粮转运中心苏州“来船稍阻,入市稍稀,则人情惶惶,米价顿长数倍”。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江南农村经济逐步走向没落 B.两湖地区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 C.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供不应求 D.区域分工与经济联系的密切 21.(题文)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B.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22.英国16世纪有首民歌写道“我们出发时不过两艘,到港时就有了20艘船。商人们问‘这是什么商品’‘请君莫问它们的来源。’”这说明当时 A.海盗活动非常猖獗 B.欺诈性的贸易频繁 C.诸多商品来源不清 D.英荷争夺海上霸权 23.18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自由发展。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反映了当时英国 A.议会民主制度的政治自信 B.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自信 C.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 D.重商主义政策的辉煌成就 24.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
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B.引发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的 D.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25.贝尔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