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德育目标实现途径,优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 辽美中等职业学校招聘

  【摘 要】积极拓宽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优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通过重树中职生信心、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情景等手段,结合时事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育目标 拓宽途径 阅读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而语文教学探讨,离不开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复杂情况。例如,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基本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底下,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力亟待提高;城镇学生见识相对广一些,农村学生阅历相对少一些等等。因此,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应当深入细致,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内容,以学生为本,以专业为本,才能真正做到联系学情搞好语文教学。同时面对现实情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积极拓宽德育目标实现途径,应当且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手段,通过重树中职生信心、结合新闻热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重树中职学生信心,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都是中考平均线以下的“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人生观、价值现空乏,自我尊严意识淡薄等问题,对待语文的阅读表现出“慵懒散”的特征。针对此类情况,开学第一周的语文课,笔者实行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助手,结合所学专业学科,鼓励学生寻找所学专业的行业楷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周的准备时间,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分组情况,小组分工,有网上整理材料的、有整合素材制作PPT的,有结合PPT进行现场演讲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人人都有自己所分工的部分,人人皆能对小组承担的任务有所贡献,能从根本上改变中职学生长期以来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学生搜集整理演讲的,有行业明星许振超、海滨小金、红飘带等一批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英模人物。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通过对素材搜集整合,独立阅读能力得到充分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搜集的英模照片和事迹列举在电子白板上,同时把它们归类整理,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结合时事热点,创设动人的阅读情境
  现行省编中职教育规划语文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如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文。在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孩子很难深刻体会到距离现在一百余年前老舍母亲的艰辛以及对孩子的爱。笔者借用09年的一个社会热点:“母亲陈玉蓉割肝救子”的事例导入课文,由班级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声情并茂朗诵新闻通讯《母亲为割肝救子坚持日行10公里减肥》。铿锵有力的话语和母亲对子女的爱犹如春雨滋润心田,学生们静静地听着,感受着母爱的伟大与牺牲;学生们细细地品着,感悟着回报与真爱。通过情境的导入,融语言文字训练与德育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看待老舍生活的百余年前的生活,学生也许有一定的距离和代沟,但结合新闻媒体中持续报导的活生生的人或事,通过动人的情节,学生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感同身受更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纷纷课堂上表达出对妈妈的爱,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开展有针对性深化练习,深度延伸扩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谈、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省编中职教材第一册有一篇课文,梁实秋《忆青岛》。作为课堂延展部分,教师布置开展社会观察实践,结合百余年前梁实秋描写青岛的建筑、景色、饮食、民俗等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们走上了街头,探访市南区名人故居,登上了梁实秋昔日生活的房子阳台,美术专业学生甚至画了一幅窗外秋日写生;十几个学生或周末时间前往崂山太清宫,探访课文中提及的崂山道士墙壁,或清高气爽时节前往海滨一展胸怀。种种活动丰富有趣,皆写入了学习的札记心得中,读来趣味颇深。教师也要求孩子们将这份难得的回忆用书信以慢邮的方式寄给10年后的自己,珍视这段难忘的学习时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法》(《文教资料》2012年10期)
  [3]《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
  [4]《教育认识现象中的“三体问题”》(于光远,《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