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背诵篇目是“重视经典”的保障】 高考背诵篇目

  日前笔者阅读了严阳老师的文章《重视经典非得增加背诵篇目吗》(《教师博览·文摘版》2012年第5期,以下简称严文),其中一些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现提出几点想法就教于严老师。
  一、需要更好地领悟专家意图
  严文说:我们不该忘记的是,“更好地领悟”经典并非只有增加背诵篇目这一手段。比如说,努力提高我们语文老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等也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这说法不无道理,但结合实际一想,会发现这话有些偏颇,脱离实际。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行为,是双边活动,两方面必需同时作用才能产生“1+1>2”的教学效果。举一例说明:绝大多数特级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教学能力不可谓不高,但若请这些“特级”去教育一些基本不读书的学生,估计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未必会有质的飞跃。笔者以为,学校有时是把学生与生活隔离开来的,好在,我们还有书籍,书籍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活的不足。所以从总体上讲,广泛深入的阅读才是学生思考的源头活水,而背诵是建水坝。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每一篇文章都要去背诵,但增加20篇背诵是必要的。所以,相信老一辈的功底是背诵出来的,不是愚蠢亦不是无知,而是对一种跨越时空的学习方式的传承。
  笔者以为,我们要像理解经典作品的精华一样去理解专家的解释,用心去揣摩才是,不然,很有可能误解专家。
  二、“增加背诵经典篇目” 与“知识爆炸”不相悖
  严文指出:在“知识爆炸”与学校课程增设的背景下,即便我们将经典作品的背诵数量维持不变,也足以证明我们对“经典”是高度重视的。
  这说法让人悲从中来。身为语文教师,若自己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承的使命,语文就只能走向没落了。开设别的课程就应该挤掉经典阅读的内容与时间?一句“即便是我们将语文学科经典作品背诵的数量维持在过去的水平上,也足以证明我们对‘经典’的高度重视了”,更让语文教师难堪与尴尬。不是笔者过于感性,而是即使以理性来评判,这句话也很难站得住脚。“知识爆炸”,我们无法否认与拒绝,但越是在这样的大环境,我们更需要冷静对待经典,善待经典。经典比那些“爆炸性知识”或许更有营养,更能滋养我们内心,提高我们的认知与审美能力,丰富我们的生命意识。当然,我并不是说“爆炸性知识”就没有可取之处,相信其中也有很多日后会成为经典的作品。“爆炸性知识”多属新知,经典里的内容是旧知,二者不相悖,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三、“模糊掌握”不能取代“经典背诵”
  严文说:“在网络时代,相对于从前,‘背诵’的地位和价值远不如从前。”这观点让人不知如何解读。地位下滑是缘于认识的变化,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存在价值。“背诵”是一个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是能力,更是素养,其价值真不如从前了?笔者以为,背诵经典的价值是稳定呈现的,不因为我们的无视而不存在。
  严文还说道:“我们总体感知、‘模糊掌握’的前提下,借助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在瞬间‘恢复’我们的记忆。”笔者以为这仅是一种逼不得已的办法。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是显然的,但我们不可能在任何场合下都靠电脑网络和别人交流吧。窃以为,清晰地记住一些经典,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素养与气场,也会免去很多尴尬。至于严老师担心的“有些背诵并不是建立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而仅仅是为了应试”,笔者觉得这种现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是存在的,但我们决不能以偏概全。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起作用,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人采取机械背诵方式而去耽误一个系统的推进吧?我想等我们的孩子有了一定积累的时候,在对经典记忆的基础上,他们是可以慢慢理解其内涵的,一旦理解,就容易内化,因此不能说背诵是无意义的。
  语文学习要重视经典,而重视经典需要给学生一个途径,这个途径就是背诵篇目。增加背诵篇目,可以视为落实“重视经典”这一理念的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邮编:210019)
  责编: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