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设计初探】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案例

  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我就英语教学的导入这话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导入的方式   1.直观导入法。这种导入是直接借助课件图片、简笔画、实物、录像等引入新课。老师以这些教具为出发点和学生进行交谈。这种导入方式比较快速。
  八年级上《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中,我在第一张幻灯片上设计了一个小女孩在许愿,她希望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医生。学生看后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为他们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愿望。我以此引入了课堂的主题,这一导入既直接明了,效果又大。
  在九年级的阅读课文《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我刚上课时给学生放了一小段篮球比赛的录像,学生们都兴致勃勃。趁着他们兴致未减,我引导他们思考篮球是如何发展而来等一系列的问题,大多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开始进入课文,教与学也就成功地开始展开。
  2.游戏导入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游戏能变枯燥的知识输入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乐中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导入方式。
  我在教学七年级下《What does he look like?》section B时设计了一个游戏导入的方式。我让第一排的同学准备一张白纸,画一张脸,这张脸不要画任何的器官,前面的同学画完之后必须要告诉后面的同学他们所希望的形象(只限一种器官),后面的同学要完成指定的形象,这样整排合作完之后,我们一起描述了这些画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上节课的重点语句,又从中体会到了合作带来的乐趣。
  3.谈话导入法。这种是我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和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使用英语“自由”交谈。这些话题往往是天气、日期、上节课的课文要点甚至是一个小故事等等。谈话式导入的优点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自然流畅而真实的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原有的听说技能,又为新知识技能发展做好了铺垫。
  比如说我在教学九年级《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志愿者在乡村小学支教的故事。在学生听完后我推出事先设计好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有些生单词也可以这个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来。
  4.音乐导入法。音乐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是寓美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心境。七年级上学期的课本中也设计了一些歌曲,目的也是让学生在学中感受音乐带来的享受。这样与课文结合紧密的歌曲很多,比如说《I love my family》、《ABC》、《January》等等。
  5.亲身体验法。这种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设计的动手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多体会、多感觉。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教学八年级上《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lf check中,我带了一些有关北京烤鸭的一些材料,很多学生一看,马上知道教他们怎样包制烤鸭,兴致马上就来了。很多同学举手要尝试,我选了部分同学分批过来包制,在制作过程中我引出了一些新的单词。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同学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枯燥的记忆。
  二、英语课堂导入的误区
  1.时间过长,喧宾夺主。英语课堂导入花费时间过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如果过分地渲染导入部分,只会浪费后面教学主要部分的时间。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时间安排也有重有轻,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
  2.偏离重点,中心不明。有些英语课堂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这样就使得这节课一开始就中心不明,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误导学生。
  3.生搬硬套, 过于牵强。有些英语课堂对于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同一教材、同一内容采用相同的导入方法,却无法达到同等的教学效果。而有些课堂对同一个班级总是使用几种老套的导入方法,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注意反省和更新科学观和教学观,巧妙运用不同的切合实际的导入方法,使得教学工作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