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 话语权的回归

  一、 引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曾被厄内斯特・海明威评价为“美国现代文学的源泉”。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美国内战前十三岁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简称“哈克”)不甘社会循规蹈矩的“教化”,于是,和黑奴吉姆逃亡到密西西比的历险故事。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的是南北战争以前的故事,但成书于1884年,已是内战后。此时美国的黑人依然没有得到宪法所规定的权利,没有获得完全的平等和被社会认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这部小说的出版,揭露了美国当时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从而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福柯关于权利的论述并没有一个严谨和统一的系统,也没有贯穿其中的始终一贯的逻辑原则,只是散见于他的大量著作之中。福柯认为权利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无法脱离社会的其他力量,只能存在和运作于权利关系的网络之中,同时权利也不是孤立地发展的,他是同论述特别是语言论述、知识论述、道德论述紧密结合的象征性力量,构成一股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的力量交织关系。论述往往采用知识和真理的形式。知识权利理论是权利运作于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权利与知识联系的媒介就是话语言说,福柯在《性史・求知之志》中说到:“权利与知识正是通过言说连结起来的……言说和沉默一样,并非永远屈服于权利或永远与权利相抗。必须承认有这样一个复杂的,不稳定的现象存在:言说既是权利的工具和效力,也是他的障碍和阻力,是它的反抗点及对立的战略形成的出发点。言说负载并生产和加强权利,但它也削弱,暴露权利,使权利变得脆弱并使权利的实施受阻。”知识权利形成学说说明,话语是权利的产物,同时也是权利的组成部分,权利的实施创造了知识,形成特定的权利话语。同时,一定的话语言说也会创造,加强或削弱对抗权利。话语与权利是相互影响,互为对方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的,权利是由话语组成的。在福柯看来,话语是一个高度监控系统,控制和规定了社会中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手段;话语总是与权利相关联,致力于维护支配性的社会制度。
  
  二、话语权的回归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篇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哈克与吉姆一起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日子(第一章到第十六章),第二部分讲述格兰纪福家宿仇以及国王和公爵来了之后的冒险(第十七章到第三十),第三部分重回解救吉姆的故事(第三十一到最后一章)。
  吉姆出现在第一部分的第二章,他在被汤姆和哈克戏弄之后向其他黑人炫耀他的迷信。虽然此处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但全都是向黑人,他只是在黑人中拥有话语权,而吉姆的话在哈克和汤姆这两个白人小孩看来全是胡扯,是迷信。吉姆第二次出现在第四章毛球神卦,这次他的话又是迷信,迷信是没有可信度的,虽然吉姆算得挺准,他说的在后面都一一验证了。从第八章起,哈克和吉姆正式开始了他们的旅行,吉姆的话也多了起来。但同前几章一样,开始时吉姆的话全是作为迷信出现的。在他们相遇时,给哈克讲过他是如何逃脱以及他在岛上所遇的艰险后,吉姆注意到一些兆头,并且从自己所知道的众多征兆中,给哈克讲了一些。例如他告诉哈克,他多毛的胳膊和前胸表示他有朝一日会发财。在之后的日子里,吉姆又告诉哈克看到鸟儿飞走就预言有大雨,摆弄蛇皮会带来倒霉事儿,但哈克一点也不在乎,反而说现在他希望有更多的倒霉事。不管哈克信不信,吉姆的迷信和他算的卦一样,都实现了。哈克也开始相信吉姆的迷信了。迷信的实现并不是滑稽可笑的碰巧,而是吉姆作为一个黑人,常年的生产劳动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此时吉姆的话在哈克心中已经不是那么无足轻重了,更不是旅行前汤姆嘲笑的对象了。但由于哈克受到所谓的文明教化毒害太深,吉姆并没有完全夺回掌握在白人小孩哈克手中的话语权。在第十二章,哈克与吉姆在一天晚上发现一艘叫“在礁石上自杀”的汽船。哈克被冒险精神所支配,要去搜查汽船。吉姆极力说不要去,可哈克还是没有听他的话,他一心只想着冒险,并没有顾及到吉姆的自由。读者可以看到,当哈克和汤姆在一起时,话语权是掌握在上层白人汤姆的手里的,当哈克和吉姆在一起时,话语权是掌握在白人哈克手里的,黑人吉姆处于下下层,是完全没有话语权的。这一点在第十四章“所罗门算不算聪明”中尤其明显。他们就两人都熟悉的国王所罗门展开了讨论。吉姆觉得所罗门不咋地,因为所罗门不知道,把孩子劈成两半并不能回答孩子属谁的问题。当哈克找不到理由来反驳吉姆的话时,他就说吉姆不可理喻,“老跟他说也没用――像教会一个黑人讲道理,那可真没办法。”我们看到哈克自觉比吉姆优越。哈克接受的是白人教育,有一副“文明”的面孔,他不明白吉姆的推理,尽管他清楚吉姆很有实际的常识,哈克仍坚持他周围环境的标准――不能让话语权落在黑人手中。但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哈克改变了他的态度。哈克在这一章中开了个类似第二章中汤姆跟吉姆开的玩笑,但这一次,哈克终于认识到拿别人感情开玩笑的结果了,因为吉姆在大雾中真的很为哈克的安全担心。他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恶作剧了,而且他也渐渐把吉姆真正当作朋友了。在第一部分结尾处,吉姆通过他的聪明善良从哈克手中得到了话语权。
  但在第二部分中,吉姆的话语权再次丢失了。第二部分几乎没有吉姆一句话,连他的名字都出现得少了,读者甚至有时都会忘记吉姆的存在。在第一部分,每一次谈起自由,则准会有吉姆的自由。而在第二部分,吉姆变得无足轻重了。他从故事中讲格兰纪福家的章节完全消失,只在把哈克从庄园宿仇的文明中解救出来时才回来。此后,尽管两人有个小划子,但他们没往北走去卡罗。而国王和公爵一上船,吉姆对故事又变得无关紧要了,直到他被卖掉。在这一部分中不要说话语权,吉姆就连存在的权利也没有了。吉姆本来在第一部分是有话语权的,但作为白人的国王和公爵一上船就没有吉姆的份了。“压迫性沉默源自于以往在文化霸权和文化专制与独裁下以文本或语言的形式存在于文学之中的偏见与无知;它是权力集团行使沉默策略的一种后果,也是弱势群体丧失话语权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它是一个顺从的标志;另一个方面,它是对由此产生的个人身份、地位那模棱两可或不明确性(即身份、地位的不同一性)的一种反应。当沉默成为一个群体的特征并且该群体已无法以自己的方式来打破沉默时,这种沉默就具有了压迫性。因为这些偏见会进而对后来的学习者施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交流与对话仍旧不能正常进行。”所以此处,作为白人代表的国王和公爵对作为黑人代表的吉姆的压迫可见一斑。
  在第三部分的前几章,吉姆同样没有话语权,虽然这次故事是围绕着他来进行的,但他只是汤姆进行冒险的玩物和展现哈克善良一面的陪衬。这几章基本上没有吉姆一句话,他只在第三十四章,哈克和汤姆来查看他被关之处时他叫出了他们的名字。可汤姆却装做没听见,还骗那个听见吉姆说话的黑人看守说吉姆没有说话。虽然汤姆这样做是出于对吉姆的帮助,但从另一方面考虑,这正反映了白人对黑人的无视,对他们话语权的剥夺,而只有黑人才能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这部分基本上都是汤姆为了营救吉姆的瞎折腾,就像哈克在第一部分汽船上的冒险一样,汤姆并不把吉姆当人看,而是他的玩物,他的重点是冒险,解救吉姆只是顺手的事。所以汤姆根据他读的书,做出了许多只有“文明”人才能做出的蠢事。吉姆虽然是整个事件的主角,但他并没有话语权,他对汤姆所做的事很不理解,也不明白白人世界中怎么会这样做事,但他只有服从。黑人吉姆的话语权被上层白人汤姆剥夺的一干二净。在第三部分的后几章,逃跑以后,吉姆才成为真正的主角。他再也不是汤姆愚蠢的冒险游戏的陪衬。他本身就是一个人,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与书中前几章中他与哈克在河上冒险时所确立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他不仅对受伤的汤姆关心备至到愿意牺牲自己的自由,而且有着坚强的性格,可以置汤姆的反对于不顾,还没有人――最起码是哈克和吉姆――如此支配汤姆,吉姆到此彻底夺回了话语权――从上层白人手中,不仅是汤姆,还有萨利姨妈、塞拉斯和医生等。
  
  三、结束语
  
  吉姆只是作为黑人的一个代表,他只是夺回了他自己的话语权,并没有为所有黑人争取到这一权利。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却给黑人点亮了一盏明灯,推动了寻求自由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杜小真.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2]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3]许胜男.打破沉默与争夺话语权――金斯敦的.女勇士.及其评论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7(4).
  (作者简介:李园(1985-)女,河北邢台人,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
  郭雷(1960-)男,河北沧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王谦(1950-)男,河北徐水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英语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