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与“留白”.doc

“补白”与“留白” 【摘 要】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鉴绘画“虚实”相生的艺术,通过细节补白、配图补白、结尾补白以及长文留白、同文留白、浅文留白等手法,渲染文本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境和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从而提升鉴赏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补白;
留白;
虚实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34-03 【作者简介】王久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江苏扬州,225000)教师。

绘画艺术中,画家通过对空白和景色的巧妙处理,表现含蓄的内容,营造隽永的境界,实现虚实艺术的和谐统一。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生动丰富的语言容易调动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带着读者走进独特的精神世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欣赏文本,“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阅读教学也可借鉴绘画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通过“补白”和“留白”,渲染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补白化虚为实,丰满文学艺术形象 “补白”在绘画中是指利用印章或文字等形式在空白处进行“润色”,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画面更加和谐,意境更加悠远。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因其语言独特的表现张力,在文本中留下诸多的“空白点”,成为文学作品的弦外之音和韵外之致。但也正是这些含蓄幽深的“空白”,容易造成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增加理解难度,产生困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应努力将“空白点”转化为“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补白”,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不断加深对艺术形象的认识。

1.细节补白。

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形成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一段描写,一句对白,一个词语乃至一处标点,都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创造的智慧。在教学中,教者应关注细节,灵活“补白”,为学生打开思维驰骋的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二次创造”中感受文本带来的快乐,享受个性化阅读的乐趣。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
“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扣住加点词,联系十年前“有钱有闲”的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于勒十年间生活变故进行“补白”,尽管每个人的想象不一样,但“二次创作”必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触摸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旨。再如一面中,“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鲁迅作品和有关纪念鲁迅的文章,如记念刘和珍君给颜黎民的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通过事例“补白”,体会五个称谓蕴含的深刻含义和作者对鲁迅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挖掘细节进行“补白”,教师既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上述案例,在“补白”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挖掘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勾连各类储备知识,让“补白”有“源头活水”和“创作根源”,避免陷入片面和混沌,甚至不切实际的编造当中。

2.配图补白。

作为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配图对作品有形象说明和有益补充的作用。以现行苏教版全套中学语文课本为例,课前彩图和文中插图共计约160幅,其所展示的故事场景、人物画像和山水风光,既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也能深化作品内涵,便于读者深入理解文本。教学中,教师巧妙借助配图进行“补白”,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还原作者原创的精神世界,感受作品艺术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教师借助配图,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补白”,你在图中看到哪些景物还能想到哪些相关的景物这些景物在下雪前会是什么样的在大雪纷飞中又会是什么景象如果你经历千辛万苦后,成功登上这壮丽的雪山之巅,看到眼前的景色,会产生怎样的感慨通过活化配图,使学生对作品形象的认识更加清晰,并能深入理解诗人附着在形象中的丰富感情和伟大精神。再如最后一课,在学生观看韩麦尔先生痛苦地面对黑板、挥手宣布散学的配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定格的画面进行拉伸这时候,听课的孩子和镇上的人会怎么样下面韩麦尔先生会做什么通过对人物动作轨迹的描摹,引导学生体会普通法国民众在国土沦丧时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利用课文配图进行“补白”,教者要引导学生“化静为动”,即联系前后文展开想象,将静态的画面扩展成一组“动画”,通过头脑中虚拟的“动画视频”,创造性地再现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当然,教材配图属于绘图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因此,学生利用配图“补白”时,一定要深入阅读文本,在对原文语言的细细揣摩中去创造画面,避免单一和僵化的想象创造,更不能就图说图,让配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反而得不偿失,不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3.结尾补白。

成功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对文本深入探究和理解的基础上,仍感意犹未尽,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文本,在教学之外进行“二次阅读”。因此,教师要巧妙点拨,抓住文章结尾的生发点,将一个个感人的或富有悬念的结果生发为新的开始,通过扩展或续写进行“补白”,推动作品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在加深对文本的探究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如桃花源记的结尾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中对武陵人所寻桃花源描写极其详尽,但写太守和刘子骥的探寻却极其简洁,仅用“未果”轻轻带过。教师可激发学生在参考各类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补白”,对太守和刘子骥如何探寻桃花源的,碰到什么人,遇到哪些困难,到底寻到没有等进行设计和创作,并给出合理可信的理由。进而理解,文中的桃花源其实只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除他之外,任何人都是找不到的,通过合理“补白”,加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再如范进中举结尾写道“(胡屠夫)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展开想象胡屠夫会带着赏钱笑迷迷地去哪儿在他的身上还会发生些什么故事通过情节“续白”的形式,进一步刻画胡屠夫这个社会底层市侩欺贫媚富、圆滑善变的性格特征,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对文章结尾的“补白”,其目的仍是强化学生对艺术形象和文本内涵的理解,而不能漫无目的,随心所欲;
更不能信马由缰,离题万里。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在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补白”的内容应尽可能忠实于原著的精神,这样才能强化原文的艺术形象,避免出现类似于“穿越”类的“恶搞”现象。

留白虚实相生,强化阅读能力训练 在国画中,画家根据意境需要,在纸上留出空白,用以表现与景色相衬的云雾、江流等景象,从而达到更有韵味的艺术效果,这种技法就叫“留白”。阅读教学中,由于教材自身篇幅长、作品艺术特色和风格相似等原因,教者可以适当“留白”,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获得个性化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文本深层次的掌握。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笔者以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留白”,给学生多留些思考的问题,多留些想象的空间,多留些自主阅读的时间,多留些回味涵泳的余绪。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1.长文留白。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中学教材中有许多篇幅长、文字多的作品。初步统计,长文在初中全册教材中达30左右。受课时总量限制,长文的教学时间一般也就是2~3课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需做到“长文短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处理上不能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应有所取舍,既要精挑细选,抓住要点,讲深讲透;
也要敢于放手,注意“留白”,适当点拨。

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笔者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体裁特点,在理清小说的要素后,重点选择“受优待”和“盼看社戏”等情节,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弄清景色描写和片段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第二课时则提出自读要求,将小说的重点情节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两份表格(如下)。

经过时间充裕的“留白”以后,师生围绕表格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和交流,强化对小说阅读方法的习得和巩固,实现个性化阅读。在此基础上,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作品的写作特色,自然水到渠成。

长文留白一要抓住阅读的“关键点”,灵活处理教材。或者是文章重点,或者是教学难点,或者是文本特点,要通过对关键点的处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训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要注重反馈,及时解决学生自读中发现的问题,表扬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收获,有利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果只放不收,就难以保证“留白”的效果。

2.同文留白。

在中学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具有关联性,或者体裁相同,或者表达同样的主题,或者是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完成的。因为作品的关联性,如果对其进行组合教学,既能对学生进行能力迁移训练,节约教学时间;
又能强化学生对某一类文学作品的认知或某一些阅读技能的巩固,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笔者以为,适度调整教材顺序,进行“同文留白”,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强化阅读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在教完威尼斯商人(节选)后,笔者接着和学生共同学习陈毅市长(选场)。因为对剧本这一体裁有了简单认识,并初步熟悉了阅读剧本的方法,所以我首先和学生共同确定了学习任务找出并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
赏析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感受主人公陈毅的精神品质。学生围绕目标展开探究合作学习,并在文中作个性化标注,整理学习笔记。由于目标明确,学生也有了阅读基础,所以教学用时少,原本两课时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就完成了,且目标达成度较高。

3.浅文留白。

对于课本中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舍得放手,把课堂的“画布”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设定的目标自由“涂抹”阅读的色彩。教师只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精心设计反馈,并适当点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养成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良好习惯,逐步实现阅读教学“由扶到放”。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五句话,语言清新,极易理解。如何将短文读透读出味道,需要教者精心布局,善于留白,做到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在教学中,笔者抓住几个“点”,引导学生自由“作画”,一是理解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
二是借助工具书,弄清文本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是比照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和其他描写月夜的名句,找出异同点,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寥寥数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时间得到充分运用,学生围绕同样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得到的收获也不一样。经过交流反馈,师生互通有无,求同存异,一节课学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