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何时能走出“杜威迷雾”】走出迷雾图片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挣扎前行的中国教育注定是时常处于“有事”状态的。“范跑跑”制造的“事端”尚未平息,安徽长丰吴店中学的“杨不管”又成了人们的谈资。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打架行为坐视不管,最终导致一学生意外死亡,这样的事情披露出来后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反响可想而知。(《法制日报》7/12)
  的确,从职责和道义上讲,杨老师对于学生的意外身亡难辞其咎。但从教育的现状、教师的生存处境来看,杨老师确又有令人同情之处。
  现行的教育法律、教育政策偏重于保护学生的权益,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尊严。在教师和学生出现矛盾冲突时,板子往往打向老师,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管其言行有多恶劣――都应当得到宽容、宽恕。类似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师道尊严扫地无存,于是不敢管、管不了就成了一部分教师无奈的选择。事实上,“杨不管”事件折射的只是我们教育现状的冰山一角,去年以往发生在北京的“辱师视频”,发生在海南的校长下跪(求学生读书),发生在重庆的老师在课堂上被气死的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宣示我们的教育已经“病”到了何种程度!有心人倘若深入教师群体中“体验”一番,也许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潜伏着多大的危机,我们的教师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近30年来,我们的教育和着开放的步伐一直在“改革”:从教材到教法,从中考到高考,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一直都在摸索着“前进”。坦率地说,作为教育中人,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模式实在不敢恭维。我们的教育改革走的是美国100年前的老路,照搬了当年的“杜威模式”。100年前,杜威在美国推行了一场所谓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以近似于我们的启发式教育颠覆了权威主义教育,从强调服从、纪律转化到强调创意和培养孩子的自尊上来――这无论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可后来却渐渐变形,走向了“老师不能随便训斥学生,打分要照顾学生自尊心”的极端。于是一味顺应、一味纵容、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就成了当时美国教育的一道风景。如此矫枉过正之举最终引起大多数美国人的反思,因为过分娇纵的孩子是长不大的,是无法参与现实竞争和国际博弈的。上世纪中后期开始,美国的教育终于由“软”转“硬”,渐渐走出了“杜威迷雾”。
  今天,我们的教育照搬“杜威模式”的结果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渐次消失,纪律与服从可有可无……“素质教育”大旗下长大的青少年,心理脆弱,不服管教,藐视尊长,公德缺失……;逃学辍学,打架斗殴,抢劫杀人,目无法纪……虽然这并非全是“改革”所赐,也并非当下教育的全部,但我们所迷恋的“杜威模式”不仅没有解决旧问题,在新的矛盾面前同样束手无策的事实,何尝不是对现行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理念的莫大嘲讽?
  最好的模式、理念和现实之间永远存在距离,国情的迥异,文化的差别,更加深了二者之间的裂缝。结果是我们该学的没学到,不该发生的却在反复地上演。我们的教育不能再一味“软”下去了,必须坚决地“硬”起来,否则,“杨不管”事件依然会在别的地方继续上演,处罚一个“杨不管”事小,耽误一代或几代人可是国家和民族的千古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