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社火在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借鉴与应用】 赣北

  赣北社火作为一种农民农闲时节的民间艺术,承载了汉民族千年以来在审美领域中的文化之厚重。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的朱坊十二大保社火为例,分析其形成、特色及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
  
   一、“天时、地利、神话”孕育社火
  
  中国的节日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朱坊十二大保社火的举行时间定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初二两天。
  新建县位于赣北地区,地势为山脉平原相间,民间传说众多。相传,丁十郎与“九老爷”相遇,丁十郎出了一副对联:“丁字一勾,保国保民保社稷”,倘若对出来便可让路。“九老爷”无奈,找师傅子路,子路帮他出对联:“聂有三耳,定天定地定阴阳”。丁十郎听后,说:“看你心里装的是老百姓,我带你去受封”。皇帝看到他蹦蹦跳跳,说:“你还是个小孩,你能管什么?你去管鬼吧。” “九老爷”立即下跪磕头说:“我就是要管鬼,我娘在生我时而死。”于是后来“九老爷”专门负责女人生育问题。 “九老爷”死后人民把他雕为菩萨供奉,随着朝拜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现在的社火。
  
  二、“社火”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朱坊十二大保社火以抬菩萨为主线,贯穿于社火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加入了更多的娱人成分,风格迥异。
  (一)活动缩影
  1、游艺的主体
  农闲时节,人们抬着菩萨在田野、乡村中游走,小孩、大人都出来围观这喜庆、愉悦的场景,之所以说是游艺,主要包括抬菩萨、乐队吹乐、耍道具、举旗帜。其中抬菩萨为主体。共有十二尊菩萨,其中“九老爷”管的事情最多,威望最大。九位老爷均是兄弟,只有“九老爷”和“八老爷”有盔。并且只有“九老爷”穿袍、靴,佩戴首饰。三位大事老爷为红脸天仙、青脸地仙和坐中间的党神明王。
  2、游艺的过程
  在菩萨出去游艺之前要给所有的菩萨“洗脸”、穿新袍、佩戴首饰。先有二十管礼炮鸣响,告知各村菩萨来了,准备迎接;紧跟其后的是首旗。抬菩萨出去的时候不分先后,但“九老爷”必须“走”在最后。每家都会有人提贡品来求平安、图吉利。在菩萨来之前要先把贡品摆好在固定的地方,然后每个村的负责人站在人群的前面念请菩萨单。此时人们纷纷集中到菩萨的前面,接下来是该人念请菩萨的单子。所有朝拜的人们随着他一起下跪,磕头三次(图1)。直到“九老爷”的男女架子围绕村子跑一圈之后菩萨才能离开(图2)。菩萨到所有的十二保游一圈回到自保后,摆放在戏场的正中央,看完戏后又抬到祠堂里面。
  3、“寄善”的规定
  每年的十月初二都要抬菩萨出去,无论天气如何召开一次各村负责人的会议,主要讨论菩萨的交接、举行等事宜。正月初三、四、五每个村要给菩萨拜年,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在祠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否则菩萨会“显灵”。正月十一,每个村的舞龙队要绕“圣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示出入平安、出门遇贵人。在舞龙之前,要进行简短的贺彩,一般贺词为双数,有好事成双之意。每天祠堂早三晚四敲古钟,寓意保佑人们心想事成、四季平安。
  
  (二)“社火”的艺术特征
  1、寄托愿望的纹样
  “社火”中寄托美好愿望的民族文化心理如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可以说“社火”中菩萨的服饰、菩萨的轿子和菩萨轿衣上的装饰纹样无一不是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及心愿的佳作。如:菩萨轿衣上的龙、凤纹,传达出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菩萨轿子上的菊花纹样(图3),寄托人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岁寒四友”一样不畏艰难,勇于攀登。菩萨轿衣上的“龙凤呈祥”纹样,表示高贵,同时又象征爱情。龙凤在空中腾云,传达出喜庆、吉祥的氛围。来自道教文化中的八仙、祥云纹样,象征人们在生活中各有所长,各显神通,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还有“四大金刚”帽子上的“寿”字纹,在传统图案文化中是寓意“万寿无疆、福如东海”的吉祥符号,在“社火”中使用它来表达这一美好的愿望。
  2、寓意深刻的道具
  在“社火”中使用的各种道具,都有其各自的寓意。它随着社火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完善。佛教寓意是有求必应,外出经商的年轻人求生意兴隆,出入平安;未育妇女则求早生贵子,人丁兴旺。金鱼是寓意人们要有顽强的生命力,读书人能鱼跃龙门,出人头地。鳌鱼寓意独占鳌头,高人一等。石狮(图4),则是保全家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公鸡则寓意驱赶邪妖,催人们按时劳作,是勤奋的象征。“九老爷”出行时用的龙黄伞(图5),是权贵、地位的象征,寓意人们希望能过上有权利、地位的生活。
  3、鲜而不俗的色彩
  “社火”中大胆使用高反差、高纯度、强对比的颜色,把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的对比都推向了极致。饱和而又浓烈,抢眼而不失协调。“社火”中菩萨的轿衣为了色彩的配置达到和谐统一,用大红做底色,大胆使用黑、白、深紫、中绿、玫瑰红等色系。使用深绿、钴蓝、粉红等绣成纹样,用白色包边,使之既协调又有层次感。使用较深暗的蓝色、深紫色等绣成纹样时,则有剪影的效果。而在菩萨的服饰中,同样可以大胆使用以上的颜色,再在边沿上加上金银线,使红绿在协调中有对比,对比中又求得协调,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因材施艺”的造型
  细看“社火”中所有的菩萨道具,会被它所特有的取材之巧、造型之绝所征服,这是当地人们朴实的审美取向和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据说所有的菩萨是雕刻师就地取材,选用两棵樟树雕刻而成。根据当地人们的要求与雕刻师的技艺,以各菩萨的特征为参照,对树进行加工。根据每段材料的大小、纹理的特征与菩萨的特征相结合,或切或补,使之凸或凹,雕刻成现在惟妙惟肖、造型不一、神情各异的菩萨(图6)。上面刻有很精细的吉祥纹样,是一种内容十分丰富的画面。石狮,则是选用麻石雕刻而成。因为麻石的质地较硬,即使雕刻得欲断欲连,但任凭风吹雨打、星转月移,依然完整不朽。金鱼、公鸡同样也是如此。
  
  三、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在中国现代设计中,越是地方最本土、最原始的民间元素,越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融入到当今最流行的时尚设计理念当中,这才能符合时代设计的要求。因此,在充分了解社火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大胆、充分地利用社火文化蕴含的各种元素,广泛地运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只要符合大众眼光,并与时代接轨,本土的、民间的元素不但没有“土”气味,反而更有历史味、民族味,耐看耐品,市场巨大,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在现代设计中,我们要认真借鉴社火艺术中朴实、率真的装饰风格,将明快又简洁的艺术效果充分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广泛运用纯色、对比色,质朴而不失艳丽。这也恰恰与现代设计醒目、个性、卓而不群的艺术效果不谋而合。
  (三)今天,随着电脑制图技术的普及,对我们从事设计的工作者来说,诚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仍需要设计师们以实用为上,不能为了达到艺术效果,不计较成本的投入。在制定设计方案、初稿时,就要有这一意
  识。这与“社火”中的因材施艺、就地取材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与“社火”文化结合与创新的范例
  
  笔者曾结合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亲身感受“社火”的气氛。查阅当地的县志、档案等有关资料,收集到了大量相关的文字信息,同时用摄影的手法获取了大量的图片,完整、准确地记录了有关社火的图案、纹样、图形、色彩等方面的信息。就以我设计的“民大国旅”为例(图8)。
  (一)此方案采用的纹样为“四大金刚”帽子上的一个装饰纹样(图7)。笔者第一眼看上去就被这动感的纹样所打动,便顿时产生了灵感。在将其进行多次的提炼、修改、融合后,将这一具象的纹样变为了抽象的人物造型,设计成为一个昂首挺胸、大步向前的人物,恰恰与旅行社的文化氛围相吻合。同时利用篆刻的表现形式,将整个抽象人物处理为负形,标志的整体构图呈三角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旅行者以安全、稳重的感受,犹如回家一般的亲切。
  (二)标准字取于“中南民族大学国际旅行社”的简称。所有的文字均是由线条构成,线条的粗细、距离适中、符合大众视觉心理的需要,既充满动感又有韵律,视觉流程舒畅。字体设计将卷草纹视为设计元素,贯穿于文字之间。虽然有民族味而不失时尚的现代气息。既体现了民大国旅的民族性,又充分体现了其现代性。隐形而起伏变化的线条将所有的文字串成一个完整的群体,寓意民大国旅人与旅行者互惠互利、和谐共赢的最佳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将所有文字的尾部笔画处理为跳跃的弧线,为画面的点睛之笔;形成了一个有节奏的符号,既做到了文字装饰形式上的统一,又与标志的形象相呼应,能够很好地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标识系统。
  (三)在色彩方面,采用社火文化服饰中的经典对比色――红与黑,万能色的黑色将更好地烘托出标志篆刻的韵味,富有历史底蕴,虽然仅仅只用一笔红色,却恰到好处地打破了这一平静的气氛,与标志相呼应。
  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不胜枚举。如:中国联通标志,设计的图形来源于我国传统的盘长纹样。全国第八届艺术节的标志,设计取材于具有荆楚地区文化特色的编钟。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更是设计界的一大亮点。深入挖掘和保护赣北社火文化是当今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它是中国古代文明融合、艺术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资产,我们只有秉承传统才能把握未来,让祖宗文明在现代的血液里流淌,正所谓:故为今用,方为上道!
  
  参考文献:
  [1]周丽娅.论西兰卡普图案的艺术特征及应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2).
  [2]黄柏权.土家族民间工艺变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3]张海云.贵德社火的文化人类学分析[J].攀登,2005(1).
  
  (作者简介:许守飞(1984―)男,山东临沂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