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扭转惯性矩 自由的惯性作用

  网络新闻的评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媒体评论的翻版或延续,另一种形式则是网络媒体论坛。第一种形式的评论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所以更贴近于传统的新闻评论,所以我所论述的网络新闻评论单指它的第二种形式,即网络中的论坛(BBS)。
  网络新闻评论的出现让很多人仿佛都看到了言论自由真正实现的曙光。网络传播交互性与开放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具有了个性、平等、多样的特点。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不像传统媒体“手大时间好”或版面的限制,也没有了编辑、领导来充当“把关人”。不论你是何种身份或职业,也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地域或背景,你都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发布到网上,让所有网民看到。任何言论都不用担心因公共空间有限而被排挤掉,也不用担心因不符合主流意志而被“把关”掉了。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中的评论多是匿名发表,所以不管在现实生活中你是“权威人士”还是“草根阶层”,网络中你们的身份都是平等的,你们的言论也都被众读者平等看待,所以网络新闻评论也呈现了一种“去中心化”,针对同一事件的评论往往各有观点,各有道理,个人意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传播。
  自由的网络平台的确就像是“意见的自由市场”,言论自由所要求的自由、开放、平等都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得到了实现。
  可惜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现在,欣喜过后,网络新闻评论的自由带着惯性冲破了好与坏的分界线,带来了诸多自由的弊端。
  
  一、自由化惯性――边缘的观点
  
  网络新闻评论本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言,但在匿名的环境中,评论者可以无拘束地对任何事实、现象加以评说。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为网民的自由发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之出现的问题是,网民的意见表达常常采取某些随意的、不合既有评论规范的形式,某些情绪化、附和式、愤青式批评也成为评论常态,有的评论言辞偏激,甚至出格。特别是网上的口水帖,常常成为某种极端情绪的发泄。
  比如,在西祠(http://www.省略/)论坛曾有这样一个帖子:《中国内政不需要美国来干涉》,没想到后面马上跟了个回帖《中国内政应该请美国人来管,原因是美国代表了全世界的正义》,还有的发消息《应该去寻求日本的援助》,后面还附了一大堆理由。原发帖作者就此撰文认为,这是美国和日本的网络特务在捣鬼。
  
  二、平等化惯性――暴力的舆论
  
  网络评论中的平等性让众多民众都有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平台,网民们每天都可以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下去,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例如名噪一时的“孙志刚”案,通过网上论坛评论形成的强大舆论,最终使政府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了新的救助管理办法。这是中国第一次因为舆论的力量,使得法律法规发生改变。
  然而,当人们尝到舆论力量的甜头后,就有些收拾不住了,期望每一次舆论的声音都可以决定事件的进行。例如在“刘涌案”中,有媒体用“世人皆曰可杀”来形容网络舆论的指向,但是“程序正义”与“事实正义”之辩一直没有终止。即使是最高人民法院重审刘涌案,刘涌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之后,网上的辩论仍然如火如荼,道德指责和无聊谩骂喧嚣一时,完全无视现实中法院的判决。
  这样的舆论就成为了一种暴力,企图逼迫法律、逼迫政府服从自己的暴力舆论。
  
  三、多样化惯性――淹没的向导
  
  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政策等作为“把关人”掌握着评论议程的主动权,他们从多种意见中筛选出正确的评论,再将这些评论传播给大众,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意见的自由发表与交换,造成评论观点的单一性。而网络新闻媒介则因其自由性而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得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样化态势。
  然而,网络新闻评论也会因为数量庞大、观点庞杂,导致意见中心的消解。众多网民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常常单就一个新闻事件就可形成多个角度不一的口水战场。这使得媒介失去了引导舆论导向的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毫无限制的自由也并非真正的自由。人们对言论自由长久热烈的追求,眼看着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实现,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惯性,使人们无法放慢追究的速度来检查一下,我们追求的方向是否有误,或者是否过了头。
  现在,种种惯性带来的矛盾已经逐渐显现,也是时候让我们停下追求自由的脚步,回头检视一下了。
  
  (作者简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网络传播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