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素材湘教必修2,1.doc

人口数量与环境 一、本课主要讲述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教材简单分析了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不考虑迁移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变化的唯一来源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其次,教材简略分析了环境如何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变动,主要分析的是自然环境对死亡率的作用。最后,教材分析了人口数量变动对环境的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

二、在讲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时,出现了生育率的概念,教材中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出生率和生育率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区别在于生育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关系(育龄妇女一般指年龄在15~49岁的妇女),而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至于生育率的具体计算,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学中应注意不要让学生将生育率和出生率两个概念相混淆。

环境对生育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任何地区生育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婚姻制度、生育意愿、生育政策、避孕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微乎其微的。这些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很小,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再深入,但教师可对此应有些了解。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说明不同地区的人口,因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生育率的差异。有资料表明,现代女性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和一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平均初潮年龄相对提前,使女性人口有生育能力的时间得以延长,也就是说使女性潜在的生育力得以提高。然而潜在的生育力并不是实际的生育力,女性初潮年龄的提前也并不表明她们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的提前。事实上,在那些女性初潮年龄提前较为明显的发达国家,妇女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却日趋增大。

有学者认为,环境对生育率的影响与环境对死亡率的作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在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较高的情况下,生育率往往也比较高。人们之所以愿意多生孩子,主要是为了保证家庭后继有人。这种由于婴幼儿死亡率高而诱发的补偿性高生育率现象,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因此,如果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有影响的话,那也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所施加的间接作用。

三、环境与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死亡率水平的主要因素,经济条件、政治因素、职业结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等对死亡率变化有很大的影响。但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比较直观。

教材主要分析了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首先,讨论了气候、水、土壤等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举了一些实际的例子;
接着列举了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所造成的受灾地区死亡人数上升的情况,并附有一些统计数据和图片。这些内容学生较容易理解,课堂上教师略加解释即可。

其次,教材还讨论了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目前普遍认为,环境污染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资料表明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癌症死亡率要高于其他地区。不过,要确切地估计环境污染到底对死亡率有多大的作用,却比较困难。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只列举了一个说明环境污染对死亡率影响的例子,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多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或在课堂讲解,或发给学生课下阅读

四、关于人口数量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虽然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文字不多,但这部分内容却相当重要,是本课的重点。

教材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简单地分析了人口数量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原始社会,尽管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大自然,但由于人口数量很少,加之生活地域狭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小。农业出现以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强,而且人口增长的速度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在加大。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水平前所未有的发展,客观上人类比以往具备了更大的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
同时由于科技进步,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主观上形成了对自然环境有更大改造的要求。

接着,教材从三个方面简单论述了人口数量增多对环境的作用。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其对环境产生的最基本影响。二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有资料表明,城市人口的人均生活排污量大大高于乡村,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活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三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虽然没有理由把人口数量增长完全等同于生产活动扩大的原因,但人口数量增长应该说是生产活动增加的推动力之一。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产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教材中通过以上讲述,已能充分地显示出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但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因此教材又安排了课文的最后一段,讲述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人口数量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在这里有必要再进一步阐述以下几点。(1)人口增长无疑对环境恶化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讨论。事实上,与人口增长过程相联系的,还有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过程,这些过程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很难说环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也没有直接的证据或充分的理由说明人口增长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很难下定论。就已观察到的事实,有些污染物如农业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与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
而有些污染如工业污染,更多的是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关联,这或许可认为是人口增长对环境的间接作用,因为工业生产的扩大和科技进步,目的无外乎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的增长。(3)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现正相关,不能认为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环境污染就轻。换一个角度看,某一地区人口多,增长快,并不一定其环境污染就严重;
另一地区人口少,增长慢,也不见得其环境污染就轻。这不难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少且增长缓慢,但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不比发展中国家轻。

教材最后一段内容非常重要,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应让学生明白,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影响;
但就环境污染的原因而言,人口增长只能算其中之一。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不要把讲课变成“说教”或“宣传”,而是通过讲授课文,启发学生真正认识人口和环境的内在关系。另需指出的是,有一点在教材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讲得不够,教师可以做适当补充。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已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因而已经或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力图协调人口、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趋于下降;
社会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人们已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课堂上,教师可将此内容穿插在讲授本课最后一段内容中,一起讲给学生。这样,让学生在辩证看待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也能看到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五、本课“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三种说法,均不正确。第一种说法是把环境污染主要归因于人口数量增长,这种说法明显不正确。第二种说法是把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机械化”了,虽然环境污染与人口数量增长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不能认为“只要人口数量增长了,环境就必然更加恶化”。第三种说法的核心是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作用,同时对先进技术的作用也片面理解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但技术能不能完全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先进的技术能不能被掌握,并利用到改善环境中,这些都是问题。况且如前面已经指出的,技术的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