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中国制造”的“高低之别”_消除别字的方法

  据《文汇报》报道,官方权威人士透露,“嫦娥一号”完成既定探测目标后有两大去向:一是逐步下降轨道,最后主动撞月以分析月表成分;二是飞向更远的太空对银河系其他行星进行探测。嫦娥一号顺利升空、绕地飞行,原计划进行的3次轨道修正仅实施1次,节省的大量燃料能令卫星飞行时间延长两年。卫星承载的科学仪器同样表现优异,嫦娥一号很可能在预定时间之前完成科学探测目标。
  嫦娥一号“非常完美”,其优异的表现再次证明了中国航空航天高科技产品的非凡质量,证明了“中国制造”也完全能够生产出品质非常之高的尖端产品。这也是“中国制造”的荣誉。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了国内外关注焦点。在经历了牙膏、轮胎、玩具和食品等质量风波后,目前有分析称,“中国制造”正走出质量风波阴影,会以过硬的质量重新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然而,也有分析认为,“中国制造”在质量上尚存在“内外有别”,即质量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口商品的质量把关,要比内销商品严格许多。问题根源在于生产体制与市场监管环节,“出口”与“内销”存在两个内外有别的市场结构。
  不过,在“中国制造”“内外有别”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的同时,嫦娥一号的“非常完美”还揭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制造”还存在“高低有别”。即在火箭、卫星等某些高科技制造领域,“中国制造”是非常过硬的,质量和效益即使在国际上,也堪称雄。然而,在大量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普通产品上,某些“中国制造”的质量依然令人不感恭维。譬如,“红心鸭蛋”、“多宝鱼”、“毒大米”等一宗宗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令人触目惊心,也令人十分困惑:中国人可以制造原子弹,却也会制造“红心鸭蛋”;能够将嫦娥一号这样的完美产品送上太空,却也难免让一些百姓将“多宝鱼”、“毒大米”送进口。
  在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制造”的质量固然非常重要,但客观上,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切实搞好这些“低端”的“中国制造”的质量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目前中国制造正在努力谋求创新转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的情形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在任何国家,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是那些“低端产品”。所以,“中国制造”不仅不能搞“内外有别”,也绝不能搞“高低有别”。即高科技产品的质量令人叹服,与百姓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低端技术产品却只能令人叹息。
  显然,“嫦娥一号”之所以能够完美无缺,这与有关各方对质量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事实证明,“嫦娥一号”不仅在技术上是一流的,在质量和效益管理等方面也堪称一流。如果说,“嫦娥一号”的高新技术要应用到其他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需要有个过程,那么,“嫦娥一号”工程在质量和效益管理上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这种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则完全可以迅速得到推广,为其他各生产领域借鉴,使得“中国制造”不仅在类似“嫦娥一号”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上表现出优异的质量,在其他各类“低端”领域的产品质量也同样令人首肯。“中国制造”的全面高品质带来的不仅是国际信誉,更意味着政府和企业的公信、百姓生活的幸福、社会的真正和谐、国家和民族长远的发展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