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一样好玩的语文课_“好玩”的语文课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色彩的学科。然而,我们许多学生却不爱学语文,甚至讨厌学语文。仔细分析,语文课缺乏生机活力是原因之一。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一些,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下面的几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融入角色 移情体验
  【案例一】《会走路的树》一文讲述了小鸟认识了一棵会走路的“树”,“小树”陪小鸟玩了许多地方,看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后来小鸟知道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驯鹿的一家。故事清新优美,表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下面是这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播放动画课件)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小草醒来了,小花张开了笑脸,鸟儿们唱起了欢快的歌。金色的小树也早早走出家门,呼吸着树林里的新鲜空气。啊,空气里还飘散着花草的香味呢!
  (生聚精会神地看着画面,兴致颇高)
  师:一只小鸟看见了这棵金色的小树,可好奇了!(注视着学生)小鸟,小鸟,你想问什么?
  生:你叫什么?你怎么会走路的?
  生:你能带我去玩吗?
  生:我能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吗?
  师:(扮演小驯鹿)当然可以。来吧!我带你到那边去玩一会儿,好吗?
  (播放课件:驯鹿带着小鸟在森林玩耍的情景)
  师:会走路的小树带你去了哪里?你都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
  生:他带我在森林里采各种各样的野果子吃。
  生:他带我去森林深处和猴子、大象、斑马他们做游戏。
  生:他带我去了田野,我看到了黄澄澄、沉甸甸的稻子和许多不认识的蔬菜。
  师:真羡慕你们,居然跟着会走路的“小树”去了这么多地方,看到了这么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真是太幸福了!哪只小鸟愿意把自己这份快乐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有感情地朗读1~3小节)
  【简析】课堂上,学生一直在轻松愉悦的自然状态下学习,他们就是小鸟,就是驯鹿,在大森林里玩耍,嬉戏。教者充分利用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点,努力创设美妙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发掘文本的含义和感情,把学习语文与学生生活实际、情感经验和想象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走进文本,与小鸟、驯鹿对话。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读懂美丽的童话,还能品味优美的语言,更能体验合作的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在这样好玩、有趣的课堂中,孩子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置身场景 情动辞发
  【案例二】作文课上,老师拎着一个大布袋神秘地走进教室。学生的脸上呈现出惊讶的神色。
  老师将布袋藏于讲桌下,微笑着:“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今天,老师拎着一个布袋来上课,样子还很神秘。我很纳闷,难道老师要给我们变魔术?”
  “这布袋鼓鼓囊囊的,里面有什么呢?”
  老师听了,双手举起布袋:“想知道我这袋里装的是什么吗?”
  “想!”学生异口同声。老师捧着布袋走到学生中间。
  “我闻到苹果味了!”一个男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
  “不对!是橘子!”一个女孩立刻反驳道。
  老师走到女孩面前,示意她用手摸摸布袋。女孩仔细摸着,继而肯定地说:“是橘子!”
  老师点了点头,捧着布袋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回到了讲台前。然后,她请上了那个男孩,与他耳语了几句,让他从布袋里取“水果”。没想到,男孩从袋里取出的竟是一个一个的垒球。
  教室里一阵哗然,学生开始七嘴八舌。
  “怎么会是垒球呢?我明明闻到苹果味的呀?”
  “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
  这时,老师微笑着示意男孩再从布袋里拿东西。这回,男孩从袋里取出了一些苹果皮和橘子皮,还有一个柚子。这下,大家恍然大悟。
  “噢,原来是柚子!”
  “老师真逗,用橘子皮、苹果皮来骗我们上当。”
  “嘿嘿,真好玩!”
  看着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老师笑呵呵地说:“这柚子我不带回去了,现在就让你们吃掉它,怎么样?”
  “太好了!老师,我想吃!”几个小调皮高兴得手舞足蹈。
  老师摆摆手,故弄玄虚地说:“不过,吃柚子也得吃出个水平来,吃之前,要仔细看看柚子的样子,剖开后,还要看看它的肉与其他水果有什么不同,尝一尝,再说说柚子的味道。”
  接下来,老师请上几名学生(都是一些写作后进生)剖柚子,切柚子,分柚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柚子、柚子肉的外观,细细品尝后再说说嘴巴的享受。
  学生在有滋有味地品尝柚子美味的同时,饶有兴趣地描述了柚子的样子、味道及自己的感受。
  “柚子青中带黄,像个圆圆的大皮球。它的表皮上还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孔,看起来很新鲜,水分很充足。”
  “剥了皮的柚子就像脱了衣服的柚子宝宝,再想到那甜中带酸的味道,我的口水都要下来了。”
  “柚子肉一粒一粒的,晶莹透亮,就像一颗颗小珍珠。捏了几粒,放入口中,酸酸的,甜甜的,丝丝清凉从嘴里升起。再塞进几粒,越吃越好吃,越吃越想吃。”
  【简析】少年儿童天真烂漫,这节作文课正是顺应了他们的这种天性,充满了情趣。在课堂上吃东西,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人咬狗”的趣事。教师以魔术般的喜剧刺激,展示水果,则更能唤起童心,激起童趣,创造素材,激发儿童表达的欲望。
  说拉弹唱 真情演绎
  【案例三】一段时间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实践后,新的困惑不断凸显:《论语》《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中华传统经典,学生因年幼、缺乏理解的知识背景,渐渐地对经典失去了诵读的兴趣。就在老师们一筹莫展之际,王老师指导的“走进《弟子规》”一课,让大家拨云见日。
  王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诵读情况,展示学习成果。各小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小组的四名同学信心百倍地走上讲台,他们展示的是一幅清秀隽永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弟子规》第一部分“孝”的内容。举着作品的两名同学从容地背一句,另两名则对应着进行流利地解说……
  第二小组的同学手执快板大步上台,合着轻松明快的节奏有板有眼地背起了《弟子规》……
  第三小组的同学带着铃鼓、三角铁、沙球、木鱼上了场,在美妙和谐的乐声中,四名同学如数家珍,陶醉其中……
  第四小组的同学则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唱起了《弟子规》……
  不知不觉地,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和着美妙的旋律尽情唱了起来……
  接下来的汇报形式还有围绕《弟子规》的小品、绘画、故事……
  《弟子规》就这样被学生演绎得有声有色,妙不可言!
  【简析】听完课,感叹之余,我不由得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引人入胜的事情的。”王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沉浸在这美好、愉悦的情境中时,思维异常活跃,记忆就会变得易如反掌。更有价值的是,这样的学习活动给那些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其他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以上三个课例,教师都在用自己对教育的爱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一种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尊重、爱护和引导,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迷恋的有情有趣的活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