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一个巨人原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花香鸟语统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上面所讲,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统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五言律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太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介甫)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随笔》中指出: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黄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列名》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滚西春水毂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同志《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现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子美)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放翁),在76岁时做《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因此,了解学习世界其他地区的物候现象对我们自身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选自科学出版社《物候学》
  视角
  本文从唐宋古诗入手,详细、生动地说明唐宋古诗对中国古代物候记录的贡献。文章语言生动,兼有说明文的晓畅和散文的生动。且作者采用多种说明手法,增强了说明的多样性和文章的生动性。
  文章第一段以俗语为引子,指出石头、花卉虽不能言语却具有暗示自然规律的作用,引发读者的联想。从第二段至第七段,作者列举大量的古诗句来揭示物候现象和规律。作者由草木的荣枯变化延伸到对春天来临指标的探讨,通过唐宋古诗的引用点明杨柳抽青才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标志。第六、七段引用杜甫与陆游的诗句来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此部分介绍时作者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逻辑顺序进行,内容显得丰富而有条理。最后一段总结概括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的特点为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现象意义重大。(俞依璐)
  资料
  [作者简介]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2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在物候学、农业气候和科学史等方面有杰出贡献。
  [相关链接]
  《齐民要术》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学书籍,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阅读思考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指出了物候学上哪些重要规律?(用原文回答)
  2. 通读全文,找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举出实例。
  纵深阅读
  1. 《物理世界奇遇记》湖南教育出版社 【美】乔治·迦莫夫著
  2. 《天道与人文》 北京出版社 竺可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