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

  摘要:作为管理层对会计盈余进行的一种调节和管理行为,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对其机会主义主义动机进行分析,较少关注盈余管理可能存在的对企业发展有利的非机会主义动机。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管理层也可能出于对有效契约的考虑或是传递信息的需要进行盈余管理,即有效契约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鉴于此,文章对盈余管理机会主义动机及两种非机会主义动机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并比较和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机会主义动机;非机会主义动机
  一、 引言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盈余进行的调节和管理。盈余管理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因此,动机研究也就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起点。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基于机会主义动机这一视角,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进而造成公司及其他相关方损失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然而,如果盈余管理都是出于对公司发展不利的机会主义动机,那么,它为什么会一直存在,为什么没有被消除?Scott(2006,中译本)指出,盈余管理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也具有“好”的一面。对此,他从契约和财务报告目标这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盈余管理也可能出于管理层对有效契约的考虑或是传递信息的需要。Graham等(2005)对400多名高管所做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除了提高股价、维护自身声誉、增加奖金报酬外,还包括为了树立公司信誉、帮助公司发展以及更好地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信息。可见,除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外,盈余管理也可能源于最大化企业价值或是传递信息等对公司发展有利的非机会主义动机,国外相关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如Louis和Robinson,2005;Gunny,2010;Badertscher等,2012;等)。
  事实上,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理解和掌握盈余管理动机内涵与边界的前提。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机会主义动机和两种非机会主义动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 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和非机会主义动机
  Holthausen(1990)总结了管理层的三种会计选择动机观:机会主义观(Opportunistic Behavior Perspective)、有效契约观(Efficient Contracting Perspective)和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其中,有效契约观和信息观分析了两种对企业发展有利的非机会主义动机。以下分别对上述动机进行介绍。
  1. 机会主义动机。Holthausen(1990)、Watts和Zimmerman(1990)指出,机会主义动机是管理层以最大化个人利益为目的,进而可能给公司及利益相关方造成损失的一种动机。如管理层牺牲企业长远利益,通过削减研发支出等盈余管理手段来提高公司利润,进而增加个人奖金报酬;或是通过盈余管理虚报公司业绩,拉抬股价,欺骗投资者。由于管理层的理性人假设以及信息不对称,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层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2. 非机会主义动机。基于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两大基本作用:契约作用与估值作用,盈余管理的非机会主义动机主要体现为有效契约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
  (1)有效契约动机。契约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的签订和执行离不开会计数据,如薪酬契约中的激励政策大多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而债务契约中也会包含以会计数据为依据的限制性条款。会计信息的契约作用决定了其对管理层薪酬、契约成本及公司价值都将产生影响(Watts和Zimmerman,1986)。有效契约观认为,管理层可以通过盈余管理缓解代理冲突、降低契约成本,提高公司价值。例如,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使会计利润能更好地衡量其工作业绩和努力程度,此时,盈余管理既增加了管理层的个人薪酬,也有助于降低契约的监督成本、再谈判成本以及因激励不足而可能产生的剩余损失,进而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体现了一种有效契约动机。因此,基于会计信息的契约作用,盈余管理的有效契约动机是指在契约范围内以降低契约成本、最大化公司价值为目的的一种动机(Holthausen,1990;Watts和Zimmerman,1990)。
  (2)信息传递动机。除了契约作用,会计信息还具有反映公司经营状况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估值作用。然而,会计处理所遵循的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可能使会计业绩偏离企业的真实价值,进而造成市场的错误定价。例如,当会计政策过于保守时,会计利润可能低估公司的盈利能力,导致公司股价被低估,此时,管理层便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调整会计盈利,向外界传递公司的真实信息。Scott(2009)曾指出,若盈余管理被用来传递有用的内部信息,那么它对公司、管理层以及投资者都将是有利的。因此,基于会计信息的估值作用,信息传递动机是指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向外界传递关于公司发展的内部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Holthausen,1990)。Graham等(2005)、Gunny(2010)、Badertscher等(2012)的研究发现为信息传递动机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
  三、 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 机会主义动机与有效契约动机。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机会主义动机与有效契约动机并非完全互斥。一般来说,有效契约动机产生于缔约前,而机会主义动机则可能产生于缔约后,如果其他契约方预期管理层可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在订立契约时便会通过降低管理层报酬来保护自身利益。在契约定价机制的约束下,如果管理层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未超出事前预期,则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不会造成利益相关方以及公司的损失;此时,最大化公司价值和最大化管理层利益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即机会主义动机同时也可能契约有效(Christie和Zimmerman,1994)。这意味着两种动机下的盈余管理手段、程度以及经济后果可能存在一致性。   如图1所示,假设左边的圆代表缔约前契约各方在有效契约动机下约定的有效会计方法集,右边的圆代表缔约后管理层出于机会主义动机所可能选择的会计方法集,X1~X3代表不同的会计方法。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符合其他契约方的预期(如选择X2进行盈余管理),则盈余管理便是在有效契约集的约束之下。此时,依据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和经济后果将很难判断X2是出于有效契约动机还是机会主义动机。缩小有效契约集有助于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但同时又会增加契约成本,如何在降低契约成本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之间进行权衡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然而,如果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超出预期,则盈余管理将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如管理层选择X3进行盈余管理)。
  综上分析,在有效契约集中,公司价值不会因盈余管理而减少,而有效契约集之外的机会主义行为则会降低公司价值,并给其他契约方造成损失。因此,在预期范围内,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在表现形式和经济后果方面与有效契约动机具有一致性。在契约约束下,过度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才会给公司造成损失。
  2. 机会主义动机与信息传递动机。机会主义动机与信息传递动机之间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设公司盈利(E)由非操纵性利润(NDE)和操纵性应计利润(DA)两部分组成,假设当年经济变化对公司盈利的影响并未全部反映在当年NDE中,剩余影响将延续到以后年度,则公司当年NDE包含了当年经济冲击的部分影响及上一年的滞后影响。Guay等(1996)研究认为,当NDE对经济变化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时,管理层出于信息传递动机会利用DA来纠正这一偏差。如表1所示,假设在好的经济形势下NDE反应不足,或在坏的经济形势下反应过度,出于信息传递动机,管理层会进行调增DA的盈余管理;反之,若NDE对坏的形势反应不足,或对好的形势反应过度,则进行调减DA的盈余管理。除此之外,Guay等(1996)还分析了两种机会主义行为:一种是当糟糕的经营状况可能持续时,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来暂时提高业绩以掩盖坏消息;另一种是当好的经济形势将持续时,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来隐藏利润以掩盖好消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没有分析“一次亏个够、利润大清洗”这种盈余管理,即在坏消息下进一步减少应计利润并在以后年度转回,本文认为这也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在后文的分析中包含了对这一行为的考虑(见表1)。
  由表1可见,当NDE对当前经济变化反应过度时,机会主义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在盈余管理方向上是一致的(情形Ⅱ与情形Ⅴ,情形Ⅳ与情形Ⅵ);同时,当NDE对当前坏消息反应不足时,信息传递动机和“一次亏个够”的机会主义动机在盈余管理方向也是一致的(情形Ⅲ与情形Ⅶ)。
  接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Badertscher等(2012)指出,不论正向还是负向的盈余管理,信息传递动机都有助于提高盈利预测能力,而机会主义动机则会降低盈利预测能力。盈利预测能力的差异也体现了两种动机的经济后果有所不同。本文分别对上述三种盈余管理方向一致的情形进行讨论:
  第一,情形Ⅳ与情形Ⅵ:在信息传递动机的情形Ⅳ中,由于NDE对坏消息反应过度,下一年NDE会增加(除非下一年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因此,即使DAt+1因反转而下降,在一般情况下公司下一年盈利(Et+1=NDEt+1+DAt+1)也不至于出现显著下滑。而在情形Ⅵ中,管理层出于机会主义动机调增DA以抵消坏消息产生的负面影响,下一年DA的反转将导致DAt+1下降,同时,持续的坏的经济形势也使NDEt+1进一步下降,因此,在机会主义动机下,Et+1将大幅下滑。
  第二,情形Ⅲ与情形Ⅶ:在信息传递动机的情形Ⅲ中,由于NDE对坏消息反应不足,NDEt+1会继续下降,而DAt+1并不会立即大幅增加(除非下一年出现好消息),因此Et+1不会出现明显好转。而在机会主义动机下(情形Ⅶ),DA的减少正是为了在以后年度转回,因此DAt+1将大幅提高,并使Et+1显著上涨。Rees等(1996)研究发现,在公司资产减值年度,负向非正常应计利润也相应增加,但这些负向应计利润并未在以后年度转回。因此,他们认为资产减值年度的负向非正常应计利润并不是出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而是在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经营状况不佳的坏消息。
  第三,情形Ⅱ与情形Ⅴ:在信息传递动机的情形Ⅱ中,由于NDE对好消息反应过度,NDEt+1会减少,如果下一年没有持续的好消息,则Et+1将不会明显增长;而在机会主义动机下(情形Ⅴ),掩盖好消息是为了保持以后年度利润的稳定增长,DAt+1会增加,同时NDEt+1也会增加,因此Et+1将持续增长。
  实际上,情形Ⅱ与情形Ⅴ的经济后果往往难以区分,由于好消息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不会造成太大危害,而在坏消息下,不论是减少盈利还是增加盈利都可能极大地误导报表使用者,因此对于机会主义动机,学者们更多的是对情形Ⅵ和情形Ⅶ进行实证研究。可见,区分情形Ⅳ与情形Ⅵ以及情形Ⅲ与情形Ⅶ的经济后果更为重要。
  综上分析,尽管最终目的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信息传递动机的盈余管理方向与机会主义动机可能存在一致性,即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可能相似。而两种动机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对未来业绩的影响上,因此,分析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是区分这两种动机的重要途径。
  四、 结论与展望
  相关研究表明,不论是机会主义动机,还是有效契约动机、信息传递动机等非机会主义动机均是盈余管理产生的重要原因。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可能造成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损失,而非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则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这两类动机在表现形式或经济后果上也可能相似。机会主义动机和非机会主义动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告诉我们:
  第一,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分析应联系其经济后果。不同的经济后果是区分机会主义动机和非机会主义动机的重要途径。若盈余管理导致公司未来业绩下降更快,则其更可能源于机会主义动机;反之,若有助于未来业绩增长,则可能源于一种非机会主义动机。当然,这两类动机的经济后果也可能存在交集,当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符合预期时,有效契约动机与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可能并无差异;同时在好的经济形势下,信息传递动机与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也难以区分。因此,如何界定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的边界,尤其是当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致性时如何进行区分,是未来理论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分析时还应考虑其涉及的盈余管理方向。由表1可知,机会主义动机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影响与非机会主义动机既有差别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其经济后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忽视盈余管理方向将极易混淆非机会主义动机与机会主义动机,也不利于分析和检验有效契约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未来在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中应嵌入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分析。
  第三,关注盈余管理的多动机问题。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以及非机会主义动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盈余管理的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动机(Graham等,2005)。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对动机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系统地分析,忽略其他动机的影响有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进而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Badertscher B A, et al.Earnings manage- ment and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accruals with respect to future cash flows.Journal of Accoun- ting and Economics,2012,(53):330-352.
  2. Christie A A and Zimmerman J L. Efficient and opportunistic choices of accounting procedu- res.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4):539-566.
  3.Graham J R, et al.The economic implicat- 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3-73.
  4.Guay W R, et al.A market-based evaluation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 models.Journal of Acc- ounting Research,1996,34(Supplement):83-105.
  5.Gunny K A.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 27(3):855-888.
  6.Scott W R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原书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Watts R L and Zimmerman J L著.陈少华,黄世忠等译.实证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倪敏,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讲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陈宏,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