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性学习彰显生命的魅力]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掀起了第三次教育改革热潮,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他人合作、自主决策、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我国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远,长期以来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2011年版的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内容显现出来。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性学习也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逐渐地渗透到各个领域。语文学科便是探究性学习最先进入的领域。
  一、生成问题,让问题来自鲜活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因此,问题的质量最为关键。产生问题的途径很多,可以是来自课本的,也可以是来自课外的,但必须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帮助的鲜活的思考。例如,在学习《麻雀》一课时,很多学生都被老麻雀舍身救小麻雀的英勇举动所感动,并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这么强烈的亲情?他们想把这个问题设为一个专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于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便“新鲜出炉”了。像这样从读文中引起思考并生成的课题不胜枚举。另外,还有关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诗词专题研究、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研究等,课题因人而异,参与的人数也可多可少,但课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宜泛,应注意它的可行性和典型性,并尽量照顾学生的兴趣,正确处理原问题与其他生成问题的关系。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二、以语文为课题的生长点,让探究触及各学科领域
  在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中,语文所包括的内容、涉及的知识、蕴藏的内涵就是探究性学习的生长点,是一个挖掘不尽的资源宝库。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中的这些有利的资源,尽量拓展开去,让探究辐射各个学科领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探究内容,扎实探究的底蕴,让探究更有利于语文的学习,促进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因此,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与各学科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切忌一味地反复从语文走向语文的狭窄的探究途径,而应让学生在天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广阔天空中任意驰骋,博采各科知识,融会各学科精华,让语文的天空也随之更加广阔,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三、注重过程与方法,让操作与体验成为探究的乐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课程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全身心参与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对家庭开支情况调查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以及合理安排开支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爸爸妈妈以前挣来的钱花不在刀刃上,自从我给他们安排了‘开支表’后,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得很有价值。有时候我还掏自己的零花钱来买馒头、理发或给妈妈买菜等。我的零花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数一遍记在纸上的……”语言虽然稚拙,却能看出小作者那股认真的研究劲儿以及切身的感受。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拥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当然,教师的适当指导也必不可少的,特别应防止学生没能深入问题的实质,避重就轻的现象以及纯粹“从书本到书本”的狭窄单一的探究倾向。在此期间,学生必须尽可能地想办法,活化对问题的认识,并多渠道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研究上的便利及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
  四、呈现成果,延续探究,彰显魅力
  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一项重过程的探究活动,因此,对探究成果的呈现,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它可以是书面的研究成果报告,可以是画面的展示,可以是口头的情况叙述,也可以采用实物展览或影像放映等,还可以多种形式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彰显探究魅力。有些探究可能继续生成新探究课题,这为后续研究做好了准备。如,学生们在调查完“大家心目中的我”以后,觉得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发现了许多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优缺点,进一步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令他们受益匪浅。由此,他们萌生了为父母或朋友也做一次类似调查的念头。
  总之,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量化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而在于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有机会自我参照标准,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利于今后的探究活动。因此,评价在这里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更高的起点。
  可以说,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它能让学生带着鲜活的问题,走出课堂,在更广阔的、“活”的情境中开展研究,从而获得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它是个能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遭遇挫折、品味失败,进而取得进展的研究过程,这是关在课堂那“四角的天空”里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