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功大师排名 [“会思考的砖头”难成大师]

  关于60年没出大师,各界人士讲了很多属于外因的客观因素,诸如教育、体制、机制、经费、社会风气问题等等,我表示赞成。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的诸多因缘和因果关系中,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诱发内因,内因因应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变化,因此,影响大师养成的内因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自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来,大学体制由综合型大学变成专业学院,这种专家型教育模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专家型思维和专家型行为模式。网友将某些专家骂为“砖家”,此语“话糙理不糙”。“砖头型思维”恰恰是影响大师养成的主观原因之一。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但是,用比喻有利于深入浅出地描述某种现象,简洁明快地说出某些道理。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模仿造句——专家似一块会思考的砖头。其突出特点如下:
  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思维的“标准”是先哲、先人、先生、别人、上级、上司、书本和文件给定的,题目是标准的,答案也是标准的。标准化在规范执行、批量复制、统一考试、量化考评和审核审判等“机械性”工作中无疑是有用有效有益的,但是,标准化思维不利于解决没有经验、没有先例、没有资料、没有范本,从来没有标准、没有规范的新问题,更不利于“无中生有”的创新创造。因此,标准化思维不要说出大师,连一专多能的巨匠也难得养成。
  模式化思维。标准一旦被严格遵循,被反复执行,长期沿袭,自然而然就形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长期不变,甚至一成不变、同态复制的模式。众人不妨留意一下熟视无睹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不妨比较一下自己所在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面貌?当复制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就忘记了抄袭的可耻、可悲、可笑。
  工具式思维。标准化需要记忆力,不需要想象力和创意;模式化需要执行力,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标准化与模式化的结果就是将人机器化,大脑成了被操纵的电脑,双手成了执行外人程序指令的机械手、打印机、复印机,声乐器官成为留声机。众所周知,电脑能工作不会发明,机械手能运作不会创造,打印机能制作不会创作,复印机能复制不会创意。留声机只会重唱复读伴唱,留声机式的艺人只会翻唱,而拿不出原创新作。
  井底之蛙式思维。专业化要求专一、专门和精深,其正面意义毋庸赘言,但是,其负面后果就是深而不宽,专而不博,视野狭窄,思维偏狭,其思维和见识常常如井底之蛙。以人文社科界为例,易中天先生的本专业是中文,其职业是教师,但其人的成就却在于文学、美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与著述,以及涉及面极广的通俗化学术文化传播。某些人士对易中天先生的种种非议和乱贴标签言行,恰恰暴露了其井底之蛙式思维方式。
  夜郎自大式的“专业围墙”思维。小小原子聚集起来,个个误以为自己就是威力无比的原子弹;砖头聚合为墙,个个误以为“我就是烽火台”“我就是长城”。井底之蛙懂得本专业的深浅,而不知专业外的宽窄,夜郎自大则是自我认知障碍且不知人的围墙小圈子,以自己为主流、中心、标准、模范、权威、顶点,不但妄称“第一”“唯一”,而且无视“专业围墙”之外的存在。相比之下,某些所谓“主流”“主系列”“显学”和“热门学科”及其“权威”的夜郎自大思维较为严重,企图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工具解释一切,判断一切,解决跨界难题。
  黑白两极思维与排异反应。以下棋为例,如果自己执白,对方就是“黑方”,自己是“红方”,别人就是“绿的”,反之亦然,并产生莫名其妙的排异反应,缺乏大师式的博大、宽容、谦卑、圆融。如果他是书法家,他就不屑苏东坡画画;如果他是画家,他就认为苏东坡作诗填词是“不务正业”;如果他是诗人,他就质疑苏东坡辞赋散文的价值;如果他是散文家,他就指责苏东坡为什么写寓言;如果他是小说家,他就认为苏东坡不是文学大师,因为苏东坡没有长篇;如果他是艺术家,他就怀疑苏东坡不是一个好官;如果他是政客,他就认为苏东坡无能,且怀疑苏的诗文“别有用心”。他们根本不明白大师既是通才,即有多方面成就。
  上述画地为牢的“专家脾气”均非大师风范,即使客观条件发生巨大变化,“gentleman”(谐音“砖头们”)和Ladys(谐音“累得死”)也难成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