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A,-,参考资料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
“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3. 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人专门总结的特殊定向的学习训练方法,如背诵、默写、速记,笔记等,可对其他学习者,产生启发效果和借鉴作用。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 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
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不忽视精心地预设,同时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地追求.准确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
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
多种预设,促进生成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放大错误,升华生成,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3. 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有作共同的发展关系的,正所谓“教学相长”,所以,作为教师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题。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融洽,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而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平等,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关爱学生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差异,教师要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一些关心,这样可以获得他们的认同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三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善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教师不能恼羞成怒,而要虚心地接受,并真诚地致谢。

最后教师善于和学生沟通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谈心,在课于时可以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与学生谈话时语气要多用商谈的语气,在商谈中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使学生感到自己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消除顾虑,有话敢讲;
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等等。

二、通过互动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建立规则,学会倾听。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我觉得教师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同学生一起建立听课的规则,同时要引导他们自觉地遵守规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神情专注地倾听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像与思考。

一堂课当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是提出种种老师所未想像到、未涉及到的问题。教师对于这些师生互动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应该敏锐地捕捉住它,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掀起教学的一个个小小的高潮,善待不悦耳的声音,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引导,并把它变为教学的契机,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掀起了课堂学习的小小高潮。

第三,善于质疑,共同提高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将学生的质疑问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提问,和自学检查,看看学生的难点和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设想的是否一致,然后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和梳理,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与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起到了共同进步的作用。

三、 材料分析题(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学生的认识。

谁是好学生 德国有一名督学去一所学校检查工作,汽车在路上出了故障。他修了很久也没有修好。这时,一名路过的学生看见了这个情形,便跑过去帮忙。不用几分钟就把汽车修好了。

督学很感谢他,便和他聊了起来“你的修车技术这么好,是在哪里学的” 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汽车,经常去看别人修车。时间久了,就学会了一些修车技术。” 督学又问“现在是上课时间,你为什么没有去学校” “今天学校有督学来检查,我的成绩最差,老师让我早点回家。” 督学愣了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吗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答在讨论培养对象时,我们都要迫不及待地作出“类”、“属”的描述,却忽视了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功能。教育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而绝不应该仅仅是一把锋利的剪刀。环顾我们四周,我们发现,这名帮督导修汽车的学生只是众多的饱受“修剪”之苦的学生之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隐藏着巨大潜力的。

此材料正暴露出我们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过分地放大了教育的“塑造”功能。在无意或无奈中,让儿童适应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在课程、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保本”的教育,是不大在意鼓励学生冒尖的。因此,发现了成绩突出有潜质的学生,我们就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学生已没有了拖集体后腿之虞。而一旦有所谓的“差生”出现,警报立即拉响,对某些学生身上出现的“欠缺”,无条件地给予补上。至于学生产生“欠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身上的亮点是什么,已然无暇顾及。这也许就是我们同许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差异。我们着重一个孩子在头脑中储存了多少知识,而西方国家看重的却是如何尽可能地开发一个人的大脑。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以无数头脑潜能的毁坏和浪费为巨大代价的。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恶果。

我们应该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特性,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但是新课程学习方式并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新课程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所以重要的不是列举和强调各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是首先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