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华宁高中历史暑假作业第九单元戊戌变法选修1.doc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 君主专制 B. 联邦制 C. 共和制 D. 君主立宪制 2.最先规定帝国主义国家有权对中国进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和最早掀起瓜分国狂潮的国家分别是( ) A. 马关条约、德国 B. 北京条约、英国 C. 天津条约、德国 D. 马关条约、英国 3.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曾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 A. 减少变法的阻力 B. 竭力拉拢维新派 C. 捍卫专制制度 D. 投机变法运动 4.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5.下列关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 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 C.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 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促进 6.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 列强在华开设银行 B. 列强在华投资修路 C.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 D. 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7.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A. 颁布变法法令 B. 游说外国人支持 C. 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 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8.梁启超在介绍某部作品时,说该作品的要点是“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这部作品是( ) A. 变法通议 B. 劝学篇 C. 新学伪经考 D. 孔子改制考 9.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B. 清政府卖官鬻爵 C. 各地严重的洪涝灾害 D. 债务剧增 10.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中档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1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 A. 洋务运动的刺激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C.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 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旗号为号召,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他透露了这样做的目的“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超艺术,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一登场就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材料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实践活动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铺路开道中国近代变法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在实施变法之初,就已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并力图将其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

2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接受了西方哪些主要的“政治理念”他们是否将这些“政治理念”都“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5.材料一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时间、变法取向、主导思想上都非常相像。“百日维新”的失败,表面看似乎是一个“中国老太婆”改变了中国此后的方向和命运,其实是有深层社会原因的。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2针对日中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1889年的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答案】A 【解析】马关条约签定后,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4.【答案】C 【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
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

5.【答案】B 【解析】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积极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攫取了近万公里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中国铁路修筑权几乎完全被西方列强垄断。而且修筑铁路投资大,见效慢,当时民间资本还不具备投资铁路的条件。

6.【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选项中的开设银行、投资修路等就是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中国海关是政治性贷款所附的苛刻条件。

7.【答案】D 【解析】本题应重视题干中的“人事上”的限定,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D 项。题干中明确点明是为了贯彻新政,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项。

8.【答案】C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新学伪经考对古文经学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了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分析各选项。B项只是政治腐败的一方面。C项自然灾害与外来侵略相比,显然是次要的。D项是清政府缴付对日巨额赔款的后果。

10.【答案】B 【解析】本题以公车上书为切入点,考查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根据材料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上书”,排除A.C两项;
材料彰显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12.【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13.【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2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
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
缺乏群众基础。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1题依据材料中“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可判断出历史背景。第2题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可以归纳出主要依据一是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二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第3题根据材料三的信息总结归纳即可。

14.【答案】1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在戊戌变法中,他们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但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兴民权”的政治理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1问的关键是按要求分析归纳,材料一中“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及“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决裂”等关键信息

第2问注意结合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和所学知识分析。

15.【答案】1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民族危机严重。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
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
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2顺应时代潮流;
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领导者有远见卓识;
有先进的思想指导;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归纳概括,注意其中的关键语,如“被侵略地区”“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力量对比配置”“社会、文化态度”等;
第2问要在回答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