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旗号为号召,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他透露了这样做的目的“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超艺术,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一登场就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材料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实践活动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铺路开道中国近代变法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在实施变法之初,就已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并力图将其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
2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接受了西方哪些主要的“政治理念”他们是否将这些“政治理念”都“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5.材料一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时间、变法取向、主导思想上都非常相像。“百日维新”的失败,表面看似乎是一个“中国老太婆”改变了中国此后的方向和命运,其实是有深层社会原因的。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2针对日中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1889年的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答案】A 【解析】马关条约签定后,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4.【答案】C 【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
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
5.【答案】B 【解析】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积极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攫取了近万公里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中国铁路修筑权几乎完全被西方列强垄断。而且修筑铁路投资大,见效慢,当时民间资本还不具备投资铁路的条件。
6.【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选项中的开设银行、投资修路等就是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中国海关是政治性贷款所附的苛刻条件。
7.【答案】D 【解析】本题应重视题干中的“人事上”的限定,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D 项。题干中明确点明是为了贯彻新政,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项。
8.【答案】C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新学伪经考对古文经学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了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分析各选项。B项只是政治腐败的一方面。C项自然灾害与外来侵略相比,显然是次要的。D项是清政府缴付对日巨额赔款的后果。
10.【答案】B 【解析】本题以公车上书为切入点,考查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根据材料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上书”,排除A.C两项;
材料彰显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12.【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13.【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2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
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
缺乏群众基础。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1题依据材料中“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可判断出历史背景。第2题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可以归纳出主要依据一是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二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第3题根据材料三的信息总结归纳即可。
14.【答案】1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在戊戌变法中,他们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但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兴民权”的政治理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1问的关键是按要求分析归纳,材料一中“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及“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决裂”等关键信息。
第2问注意结合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和所学知识分析。
15.【答案】1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民族危机严重。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
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
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2顺应时代潮流;
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领导者有远见卓识;
有先进的思想指导;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归纳概括,注意其中的关键语,如“被侵略地区”“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力量对比配置”“社会、文化态度”等;
第2问要在回答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