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文章知识课件

耕作学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 2、作物布局 3、免耕 4、轮作 5、茬口 6、叶日积 7、套作 8、休闲 9、耕作制度 10、LER 11、复种指数 12、生态位 13、冠竞争 15、种植制度 16、边际效应 17、作物生态适应性 19、根竞争 21、农业资源 23、土壤耕作 25、多熟种植 26、农牧结合 27、立体种植 28、养地制度 29、水土流失 30、风蚀 31、换茬 32、耕作学 33、幅宽 34、单作(sole cropping) 35、间作(row intercropping) 36、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 37、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 38、种植指数 39、熟制 40、撂荒(shifting cultivation) 41、种养结合 42、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 43、土壤耕作(soil tillage) 44、土壤宜耕性(土壤耕性) 45、土壤耕作制 46、农业自然资源 47、复种轮作 48、沟垄耕作法 49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 50土壤耕作 51种植方式(种植形式) 52农业生态系统 53生物群落 54十分之一定律 55土地当量比 56生活型 57耕层构造 58密植效应 59生态龛 60正对等效应 61土壤培肥 62耕法 63土地生产潜力 64集约耕作制 65基本耕作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 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 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29、水土流失是指在陆地表面由外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损失和破坏作用。

30、风蚀指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细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3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32、幅宽指的是间套作的作物两边行相距的宽度,即等于行距和行数减一之积。

33、种植方式(种植形式)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与复种。

34、单作(sole cropping)指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清种、净种。

35、间作(row intercropping)指在同一田地上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有隔行间作和带状间作。种植有序。如玉米‖大豆。

36、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指在同一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种植无序。如小麦豌豆。

37、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连续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小麦夏玉米;
小麦早稻晚稻(“”年内复种);

春玉米→冬小麦夏甘薯(“→”年间作物接茬播种)。

38、种植指数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耕地有无休闲或撂荒的指标,≤100。

39、熟制在同一块耕地上一年内收获作物的季数。如一年三熟、一年二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五年四熟等都称为熟制,其中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熟制,如前三种,统称为多熟制。

40、撂荒(shifting cultivation)是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41、种养结合一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互为促进;
二是农田种养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42、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指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如玉米→玉米→玉米;
小麦烤烟→小麦烤烟→小麦烤烟(复种连作)。

43、土壤耕作(soil tillage)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44、土壤宜耕性(土壤耕性)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45、土壤耕作制在轮作制的基础上,根据SPAC系统的原理,满足前、后作物的产量要求,而采取的配套的土壤耕作的综合体系,保证每一茬作物都有适当的播种条件和生育期中的耕层构造。

46、农业自然资源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来自于自然的物质和信息。

47、复种轮作在同一田地上采用不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48、沟垄耕作法就是通过耕作在地面上形成较大的沟与垄,能有效地控制土壤修蚀的一类耕作法。

49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指的是农区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是种植制度的一种类型,即种植业的结构产品、种植方式能适应一定水平牧渔业的数量与种类。

50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51种植方式(种植形式)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与复种。

5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寂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53生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或自然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54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手生物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灾个数量关系,就是十分之一定律。

55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总和。

56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57耕层构造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物与总空隙度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58密植效应是指间(混)、套作复合群体的混合密度大于单作所起到的增产、增值效应。

59生态龛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征,不仅包括生物在群体中占有的物理空间,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以及活动的时间。

60正对等效应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亦为正对等效应。

61土壤培肥就是运用农业技术措施培育土壤耕层,不断必得、提高土壤肥力。

62耕法是由一组土壤耕作措施组成,其所建立的耕层结构具有明显特点煌土壤耕作类型。

63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在资源存在与人为影响可能范围内应予实现的生产能力。

64集约耕作制在现代工业装备下,在现代农业科技与现代管理水平下形成的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的耕作制度,包括提高复种多熟程序的种植集约化,提高单季作物产量的栽培集约化两个方向。

65基本耕作又叫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易遭攻击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耕作学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八种 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与关系。

19、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地理位置、地貌、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20、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

2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22、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3、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24. 土壤的基本耕作方法有 翻耕 , 深松耕 和 旋耕 。

25.种植方式,又称为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 间作、 混作、套作与复种。

26.在长期的土壤耕作中,土壤剖面在上而下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 表土层 、稳定层 、 犁底层 和 心土层 。

27.按照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对光照长短的不同需求,可以将植物划分为 长日照植物 、 短日照植物 和 中性植物 。

28.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 耙地 、耱地、 镇压 、 中耕 、起垄、 作畦 。

29. 从数量上看,土壤中总孔隙度大约是 50 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