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山羊羔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文章教材课程

奶山羊羔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李卫国,褚建刚 (山东省文登市畜牧局,山东文登 264400) 2007年春季,汪疃镇大草夼羊场1~3周龄奶山羊羔羊发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为大肠杆菌病。通过选择敏感药物对发病羔羊进治疗,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了疫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羊场有基础母羊24只,所产1~3周龄羔羊50只,其中有18只发病,死亡2只。场技术人员曾用氯霉素、吡哌酸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太理想。

2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腹痛、拱背、精神萎靡、虚弱、关节肿胀、跛行甚至卧地不起。病初体温41℃,不久出现下痢,体温随后下降,有时降到正常温度。粪便先呈半粘液状,以后排出粘液样物,含气泡或混有血液,色灰黄,恶臭。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羊2只,其尸体均严重脱水,皱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粘液状,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切面多汁,出血。胸腔和心包大量积液,肺呈卡他性炎症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料涂片镜检 取病羊关节穿刺液,病死羊心、肝、脾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下见红色、无芽胞、染色均一的卵圆形短杆菌。

4.2 细菌培养 无菌取病死羊的心、肝、脾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37℃培养24h后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通明的无色菌落。

取普通琼脂平板上的单一菌落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4.3 生化实验 对分离菌进行了生化鉴定,结果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H2S,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产生靛基质,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但不分解淀粉和肌醇。

4.4 致病性试验 将分离的细菌稀释,用标准比浊管进行记数,对2只小白鼠颈部皮下各注射0.9亿个细菌,注射后小白鼠均于12h内死亡。经剖检其病变与病死羊的剖检病变相一致。

4.5 药敏试验 对分离出的细菌用10种药物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本菌对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磺胺二甲嘧啶敏感;
对环丙沙星、新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
对卡那霉素、吡哌酸、氯霉素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5.1 病羊与健康隔离饲养,对母畜乳房进行清洗消毒,对羊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5.2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病羊灌服氧氟沙星和口服补液盐溶液,每天2次,同时在颈部肌肉注射维生素C和黄连素。

5.3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病羊添加AD钙奶,以保持其营养的全价性,增强机体体质,加快病羊恢复健康。

5.4 对未发病羊群,用分离的菌株进行培养增殖,制成蜂胶灭活苗预防注射。

通过以上措施,病羊除死亡2只外,其余2周内痊愈。

6 体会 6.1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定该场羔羊腹泻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其血清型有待进一步鉴定。

6.2 大肠埃希氏菌为有条件性致病菌,在饲养管理和畜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易诱发该病。因此,加强对母畜、幼畜的饲养管理和畜舍卫生消毒工作尤为重要。大肠埃希氏菌易产生耐药性,当确诊为大肠杆菌病后,应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切勿盲目用药,以免错过治疗时机给生产造成损失。

6.3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对怀孕母羊进行疫苗注射,增强抵抗力。实践表明,用羊大肠埃氏菌多价峰胶灭活苗对怀孕母羊进行预防注射,使羔羊获得高水平免疫抗体,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 谢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 1,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 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 谢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 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 谢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 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