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_和谐社会不会一“震”而就

  中国有句成语:一蹴而就。字面的解释:用脚蹦一蹦,得,成功啦!   四川大地震后,一种少有的精神面貌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爆增了许多的关爱。于是有人把地震当成了契机,以为建立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许多矛盾,可以在此一“震”而就。
  从一蹴而就到一“震”而就,也算是一个“飞跃”。“蹴”,人还要动动腿脚;“震”,人连腿脚都不用动弹,有老天爷给代劳了。
  一“震”而就这个想法的形成,盖出自当今某些笔杆子的抗震救灾宣传。剑拔弩张公堂相见的冤家对头,一听说地震了,握手言和――这多具有典型性,世界已经变成美好的人间了!为了财产打起官司付诸诉讼的当事双方,一听说地震了,不争啦,财产全部捐献――这多具有代表性,“六亿神州尽舜尧”啦!更有文字说,地震虽然带来了伤痛,然而,却“痛,痛出了一个新中国”……大家看,这不是和谐社会一“震”而就了么?
  “坏事变好事”的 “正面宣传”,当然不是不可以搞,但万不可夸张,弄得太离谱。和谐社会一“震”而就,这不成了震比不震好了吗?这怎么来面对在地震中死去的七八万亡魂呢?
  从哲学的角度看,灾难面前出现的和谐,是原有不和谐的矛盾转换的局面,并不是原有不和谐的矛盾解决的结果。例如,日寇侵华,出现灾难。灾难之前,阶级矛盾是主要的;灾难一来,就出现了矛盾的转换: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位为次要矛盾。因此,便出现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和谐局面。但是,并不能因此说原有的阶级矛盾已经彻底解决了,原有的不和谐因素完全消失了。它只是转换降位而已。等到民族矛盾解决了,那个并未解决的阶级矛盾,就又回归主要矛盾地位――国民党不会允许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也不会允许国民党一统天下一党专制。因此,在“一国两制”理论尚未出现的时期,中国的解放战争或曰国内革命战争即夺取政权的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今天,当大地震制造了灾难之际,人和自然的矛盾,就成了突出的矛盾;抗震救灾,就成了工作重心。其他一切原有的社会矛盾,都让位于人和自然的暴发性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和谐局面。但是,人们必须看到:原有的那些不和谐的矛盾,并没有因地震而解决;原有的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并没有因地震而消除。例如,腐败现象,并没有一震而息。或许腐败分子还认为人们抗震救灾期间顾不上他们的问题了而在加紧贪污受贿。还有,分配不公乃至两极分化,并没有一震而停;垄断高管的“邪”(薪),并没有被震下来;农民兄弟的收入,也没有震得翻番。再比如,各种分裂祖国的势力――这个危险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并没被地震震垮震倒;相反,他们认为中国的震灾是大地给予他们的恩赐,是“天助我也”,并因此趁火打劫,更加猖狂……
  灾难面前,出现的是一种爆发式的“和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尽管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和谐”所需的基础,还需要建设得更牢固。因此,不能高估地震中出现的和谐局面的持久性。过去的实践已经检验证明,今后的实践也必将会检验证明,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一“震”而就,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