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与弊.docx

浅析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过度强化信息技术,也给教学带来不少危害。怎样才能扬其长避其短,成为所有初中教师的研究课题。

/1/view-13080056.htm 关键词初中教学 信息技术 益处 弊端 对策 0 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的春风,现代信息技术快速普及,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初中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又给师生们带来了很多困扰。笔者结合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谅解与批评。

一、现代信息技术给初中教学带来的益处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减轻了师生们的压力 传统教学中,老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倍感枯燥与疲惫,即使老师一遍遍声嘶力竭地喊着“看黑板”或“Listen to me carefully”,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机械接受,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老师也很难完全了解哪些学生“吃不饱”,哪些学生“吃不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互联网、白板、电子书包、多媒体、平板等先进技术渐渐走进课堂。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声情并茂的录音,品味着优美的词句文章。对着新奇的课件,学生们乐此不疲,课件里丰富的视频、优美的音乐、形象的动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老师轻松地教,让学生轻松地学,大大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压力,使得师生不再疲惫不堪。

(二)信息技术节省时间,让课堂更加有效,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味 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阅读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直接获取大量的课内课外知识,认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味,提高了能力。

(三)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突破难点、抓住重点 信息技术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诸多不足之处。利用信息技术这些特点,可以解决传统课堂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容易地消化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同时参与课堂,使得那些本来晦涩难懂的知识,一下子变得形象生动、简单易懂了,从而让老师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效消化重点、突破难点。

(四)信息技术让“在线学习”成为现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老师也能根据网络统计了解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理解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强些,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差。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课上没能消化的内容很难解决。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把这些数学难题、英语写作技巧、物理实验过程,以及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思路发布到学生的平板上,学生再次回顾复习、理解记忆、反复推敲,直到自己完全领悟了为止。

另外,课下作业老师也可以发布到网上,学生可以在老师设定的时间段内灵活安排解决,老师也可以根据网络上的记录,了解每个学生各自用了多少时间完成,哪些知识已经消化,哪些地方还有疑惑,以便下节课适当复习与巩固。

二、过度强化信息技术给初中教学带来的弊端 (一)信息技术的滥用,让教学渐渐流于形式,老师课“优”却无果,学生成绩下滑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互联网、白板、电子书包、多媒体、平板等先进技术渐渐走进校园。由于各级领导一再施压推广,学校也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中学迅速居于垄断地位。于是,部分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变成了图片展览课、影视播放课、学生联欢课等领导欣赏课。课下,老师花费大量精力寻找资料
课上,老师忙于播放课件,学生忙于看影像听音乐,只说不写。这样的课,看似气氛活跃,但是具体知识根本得不到落实,教学渐渐流于形式,学生成绩下滑。虽然素质教育不能只抓成绩,但是,脱离成绩的素质教育多么滑稽可笑。

如果领导过分强化信息技术,经常搞“课堂大比武”,并对多媒体等技术的使用具体量化评分,达到什么程度是优秀,达不到什么是不合格。于是很多年轻老师盲目追逐“优质课”,不再关心教学效果,老师优质课,学生成绩却很差,既害了学生,又害了老师。虽然教学成绩不是评判优秀老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拥有“优质课”的老师如果教学成绩非常糟糕,绝对是个笑话。如果不及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到老师的教学模式已经定型,学生的思维定式已经难改,考试成绩低得可怜,师生的自信全都落空,又互不信任,后果将非常可怕。

(二)信息技术的滥用,弱化了师生的基本功 现代信息技术统治的课堂上,老师忙于操作电脑,很少在黑板上写字,有了生动简便的课件,老师更不必再费心费力地使用简笔画或者动手制作道具,因此,老师的很多基本功都弱化甚至荒废了。学生课上也忙于看课件、看视频、录音,往往只说不写。一旦需要书写,却又经常提笔忘字,而且书法规范美观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课下作业学生也是经常在网上做选择题,导致英语单词的记忆、汉字的规范书写、数学图形的绘制、化学方程式的掌握,这些能力都由于信息技术的泛滥而荒废殆尽。

(三)信息技术的表面繁荣掩盖了语言的魅力,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使课堂丰富多彩,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但是,如果过多的音乐与图像取代了学生正常的阅读、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学生无法动脑思考,咀嚼不到文字本身的味道,体会不到语言的独特魅力。历史终将证明,电子书籍永远不能取代纸质的书籍,丰富的影视也永远取代不了语言。如果过多使用信息技术,就会引起学生思考的惰性,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只能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就像一棵小树,无法开枝散叶,就会慢慢枯萎,最终窒息而亡。

(四)课上频繁使用平板,老师很难有效监管整个班级 虽然国家一再提倡“小班化”,但事实上执行力度却不容乐观。在我们本地,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每班六七十个学生是常态,有的甚至更多。

由于多媒体的快速普及,平板慢慢也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平板学生人手一个,教室里都有网络。老师提前给学生发送一些视频、听力或其它题目,设置时间,让学生在平板上或看或听或选择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老师在多媒体上可以随时随地监督学生的进度以及正确率,并根据出错率讲解相对应的题目或知识点。这本来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课堂事半功倍,但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是在用平板,但看的不是老师要求的内容,而是在看小说,甚至在玩游戏,而老师很难发现,因为这样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在用平板,表面并不异常。六七十个学生,老师哪能有效监控而若是学生不用平板,不学习的学生偶有风吹草动,就难逃离老师的法眼。

针对信息技术对初中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和同行们一直在困惑在思考,也想出了一些对策,有的已在实施,有的还在探索中,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三、规避信息技术弊端的对策 (一)优化课件内容,使课件与教学内容更融合,让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能烘托气氛,提高效率,但前提是所选课件资料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在一起,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情、教学内容、重难点等综合因素“择优录取”。在烘托气氛的同时,增加写的分量,比如英语单词的听写、汉语造句的训练等等,让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能得到锻炼,不能偏颇甚至缺失。

(二)适当减少信息技术在45分钟的比例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手段无法取得良教学效果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选取恰当的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老师一堂课都在操作电脑,学生一堂课都在看视频,在看似热闹的氛围里,学生高高兴兴地来,两手空空地走。所以一定要限制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间,不要每节课都从头到尾使用课件。

(三)务必减少平板的使用频率 平板的使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老师不必观看每个学生就能知道哪些地方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需要强化落实,节省很多时间。但是平板的弊端显而易见,学生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玩电脑,老师无法快速判断识别。所以必须减少平板的使用频率。即使在不得不使用平板时,老师必须多留意多监督,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在顾及不到全体的情况下,有重点地监管某些学生。

(四)领导层面不要过分提倡信息技术,要弄清其利与弊,不要过度干预老师的教学 领导阶层必须意识到,表面的花再多,不如结出饱满的果。要宏观调控,不要对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指手画脚,老师平时需要付出很多并不吸引眼球的努力,考试时才会硕果累累。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既有利又有弊,教师不能避之不迭,也不能趋之若鹜,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老师的掌控能力,科学设计课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让教学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1]石秀荣,山东泰安宁阳第二实验中学;
[2]杨桂峰,山东泰安宁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