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歌曲陕西民谣 实话“难”说

  在报上,看到了一则很有新闻价值的“旧闻”: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到上海访问时感叹:“上海发展得真快,有些发达国家也到不了这个水平。”而当时的市长徐匡迪说:“你光看到我们好的一面,没看到我的困难,一是几十万人下岗,这是个大问题;二是交通拥挤,你来了有开道车,你看不见,市民上班是很拥挤的;三是环境严重污染。”施罗德后来对中国驻德大使说:“你们的上海市长很了不起,很冷静,这样的人我是很重视的,他讲真话。”
  徐匡迪的实话实说,让德国总理很有感触,其实更让我们有一份特别的感动。为什么?因为人家是上海市长啊,他敢于表白自己管理的城市所存在的问题,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假设一下,如果上海哪个主管部门的领导敢那样实话实说,十有八九要被视为“不识大体”、“不顾大局”,如果哪个新闻记者敢在外国总理面前那样实话实说,十有八九要被定性为“破坏形象”、“错误导向”。
  原来,我们用言语表达思想感情,有“说什么”的选择问题、“怎么说”的技巧问题,还有“谁在说”的身份问题。
  至今记得小学时的一件小事,一位代课教师给我们上自然课,他把“腮”字只读右边念成了“思”,一位调皮的同学立即站出来,一本正经地给老师纠正:老师,“腮”应该读作sai。那位老师不以为错,反而大喝一声:上课时间请不要随便讲话,影响他人!好个义正词严,要是校长给他纠正,可以想象,他不知要谦恭得怎样才足以表达他对校长大人学识的敬重。
  本人平时传达资讯、表达观点常常口无遮拦、脑无过滤,大多情况下是畅所欲言,因而我对身边那种口是心非的、诺诺连声的、顾左右而言他的主儿特别反感,而对那种心直口快、有一说一的同类特别欣赏。可是,同样是实话实说,出自不同人的口腔,感觉上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都说人有“势利眼”,难道还有“势利耳”?
  对某件事情的看法,领导实话实说,会觉得他很英明很理性,群众实话实说却觉得他很张扬很狂妄;领导的实话,可能是“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振聋发聩”,群众的实话,往往则可能被讥为“牢骚怪话”、“自以为是”、“坐井观天”或者是“没有全局观念”、“不知天高地厚”……“实话”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只在于说实话的那个“人”,他们之间的级别、身份差距有多大,说话的力量、传递给听众的感受差距就可能有多大。过去,只知道“人微言轻”,不知“轻”之内涵,原来如此丰富多彩。
  一个社会,说假话明目张胆,说实话却有所顾忌,而实话实说的传播效果还因说话人的级别大小、地位高低、实力强弱而异,实话实说,这不是个好现象。
  不过,尽管如此,我还要呼吁实话实说从领导开始,只有麻烦领导们多带头实话实说,才会有更多的实话产生,逐渐形成一个人人愿讲实话、愿听实话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