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傍大官 一曲“聪明误”】傍大官是什么意思

  曾闻干部傍大款,又见高校傍大官:甲高校聘副省级当院长,乙高校请正部级任校长……你追我赶,你争我夺,高校傍大官,好不热闹。那些新闻媒体,对此也叫着号地宣扬。
  大官和大儒不是一个概念,专员也不等于专家;能当一省之长者,未必能当一校之长。干部的“四化”,不全是教授的标准;外交谈判高手,并不一定是世界历史学者……所有这些,大概连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都清楚。
  级别高当然是学问高,政治家必然是教育家,高校傍大官,显然,这种认识和行为,是一个误区。而我们的一些高校决策者,却大踏步地进入了这个误区。何以如此?看来,是因为那些高校决策者太聪明了,这就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高校傍大官,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的表现。在我们那些高校决策者聪明的眼睛看来,高校的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不在于有多少专家学者,而在于有多少高官大员;不在于执教者的专业学养,而在于当头者的行政级别。
  某些高校的决策者,对于教育事业,还没有达到邓小平所提出的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还不够内行。历史的实践也告诉人们,那些内行的教育家,从杏坛到书院,从蔡元培到张伯苓,在他们的决策当中,从来没有一项是傍大官。
  那些坐上高校“长字”交椅的党政大官们,虽然大都属于离退休了,但他们的影响还在。高校的决策者,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而今这些高校傍大官,也是讲的校内有官好办事的哲学。至于要办的是什么事儿,那就是天知地知、高校决策者自己知了。
  中国还有句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当今出现的高校傍大官热,还有大官方面的因素。如果我们来个换位思考,高校傍大官,也是大官傍高校。一些官员,在退下来之后,如果自己有一技之长,为教育事业、为祖国的下一代发挥一点余热,到高校做个报告或讲座,未尝不是好事情。据说,外国的首脑人物,谢位之后,就有执教鞭的。然而,我们今天的这种大官傍高校,看来并不是这样。一些退下来的大官,第一位的并不是到高校教学第一线上讲堂,而是亮相到高校当什么官、挂什么衔。这种现象,是不是说明这些退下来的大官有一种失落感,从而傍高校再戴顶乌纱来一点精神补偿呢?人们就不好说了。至于如果是拿着高校的(对学生高收费而来的)第二份高薪并不讲课,甚至是不顾不问只当一个甩手掌柜的,那就更应另当别论了。
  高校傍大官也好,大官傍高校也罢,如果仅仅是上述这些,那也没什么不得了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挤占了高校的领军人位子、湮灭了强者的竞争机遇,那么,这种傍,就是个大问题而应该谤了。
  [王 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