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莫测的恐惧] 恩威力克舒

  中国历来的史家,都爱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君王的好坏,即看这个君王,在“纳谏”的问题上,是从善如流,还是嫉善如仇。以此为准则,那个把忠言谏诤的比干剖了心的商纣王,被视为昏暴之君,而把爱批逆鳞的魏征比为一面好镜子的唐太宗,就被视为圣君明主。
  按说,这样一个标准,应该没有什么大错,用来评论中国的帝王也基本准确,可是终究还有特例。朱元璋就是特例中最突出的一个。他“纳谏”有很经典的言行,让臣子感动得要命,但“拒谏”却又同样厉害,随时都会上演人头落地的惨剧。
  从情理上讲,一个智力稍稍正常的君王,就会知道冒险进谏的臣下越多,对他的家天下就越有利。朱元璋的智商肯定在正常之上,他也知道以纳谏而兴、拒谏而亡的前代君主们太多,所以,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热诚欢迎臣民们直陈己过,以明自己之得失。为了鼓励直言之风,他甚至以一个大臣的名义,撰文批评自己,然后给这位大臣奖赏,作为直言者的表率。
  朱元璋对纳谏的好处,理解得很深,表现在行动上,也不时会有从善如沆的佳话。仅洪武十八年,就有两个事例:一个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之国立大学的校长)等人,质疑朱元璋在边疆穷追残元势力是糜费国家财力,元璋“皆嘉纳之”;另一个是应试的考生,批评朱元璋杀人太多,痛言“天之生材有限”,“元璋嘉其直言”。著名才子解缙,有一个奏折批评朝纲的调子最高,朱元璋还说和他“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差点儿就让才子掉下泪来。
  然而,另一方面朱元璋更有“拒谏”的狂暴。在胡惟庸还是丞相的时候,有人指责他是奸佞,朱元璋不容分说,立即把此人打入了大狱,而等到朱元璋要拿胡惟庸开刀的时候,他又反过来斥责臣下为什么不能洞烛其奸!御史王朴性情耿直。一日议事和朱元璋互不相让,元璋大怒,命戮之。某一年发生星变,传统观念认为这是老天示警,于是朱元璋下诏求直言。一个叫叶伯巨的人,响应其号召,殚精竭虑写下了一篇皇皇大文,认定“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是最要害的三个问题,必须改弦更张。朱元璋一看“分封太侈”,指的是他把自己多个儿子封为藩王的政策失当,简直是离间他们父子的感情,动摇其家天下的根基,当即暴跳如雷,“速逮来,吾手射之!”……
  怎样看待朱元璋的一面“纳谏”又一面“拒谏”?如果说“纳谏”的朱元璋是好皇帝,那么“拒谏”时候的朱元璋呢?“拒谏”的朱元璋让我们害怕,“纳谏”的朱元璋难道就真的让我们兴奋莫名?
  我常常想,一个皇帝,他天性残暴听不得批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其治下,这够让人恐惧的了。但这似乎还不是恐惧的极致,因为既然主子爱听好话,属下大量生产和奉献就是了,天生懂得自保的人们是一点儿也不缺乏这点基本智慧和人情世故的。然而如果不幸摊上另一类君王,他通常情况下爱听好话,但说不定何时又会宣告佞幸小人最为可恶,声称最喜欢逆耳忠言,我们又该如何?我冥思苦想也未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似乎注定只能在提心吊胆中惶惶度日。不论是运用常规思维还是奇思妙想,都不能预见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会有怎样的后果,都无法预期统治者会送你鲜花还是陷阱,窃以为这种生存状态才是最让人恐惧的。这样的恐惧,就是一种“恩威莫测的恐惧”;这样的恐惧,也才是恐惧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