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了“好政策”|好的老板是什么梗

  西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相国司马伦强取豪夺,把白痴皇帝晋惠帝的皇位给占了。刚刚夺得皇位的司马伦,大肆提拔干部,任意越级提升者数不胜数。当时的高级官员要戴插貂尾,由于高升的人数大大超出正常计划,找不到足够的貂尾,有的便以狗尾充数,于是史上就有了“狗尾续貂”这个成语。据《资治通鉴》第八十四卷载,这一年,全国举荐的各类候选官员均没有经过考试,各郡与封国掌管簿计的官员和16岁以上的太学生都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正月初九全国大赦这天,在职的郡守县令全部封为侯。由于受封的人太多,来不及铸印,有的就干脆用无字光板代替。
  晋朝是个盛产荒唐事的朝代,司马伦这样随心所欲出台的“好政策”,对那些受惠者来说可真是喜从天降。如此随意地提拔干部,不单是司马伦特有的行为。据《资治通鉴》第九十卷载,西晋灭亡后,东晋的第一个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即位,文武官员都晋升二级爵位;晋元帝还打算对所有曾经投帖建议自己接受皇位的人再给一些优惠政策:干部身份的加爵一等,平民身份的则提拔为干部。这样一来,总共有20多万人获益。
  看来,在人治社会,碰上诸如此类的“好政策”并不是稀罕之事,只要看最高统治者高兴不高兴就是了。不过,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好政策”来得容易、来得快,其保险系数也就不保险了(这倒是和“便宜没好货”的道理相通)。以司马伦为例,此人显然不是做皇帝的料,没过几个月,就在政治斗争中乖乖下台了,皇帝宝座又回到晋惠帝屁股下。很快,司马伦父子几人全被处死,文武百官中被司马伦任用过的全部罢免。结果,朝廷各部门留下的官员所剩无几。
  当权者随心所欲捣弄出的“好政策”,常常莫名其妙地成全一批人(另一方面则可能莫名其妙地害了一批人),这简直是历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当时的行政没有合理的章法,完全是一个人说了算,朝令夕改乃是家常便饭。体制之弊,使中国封建史总是在不停地绕圈子,以致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开倒车”,所以后人读史,常常能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时至今日,这种随心所欲出台“好政策”的情况恐怕也还没绝迹。比如说,在讲究学历的环境下,有些地方走到了“唯学历论”的极端,于是出台政策使一批拥有“理想”学历的人一步登天、扶摇直上,也不管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标。在讲究年轻化的环境下,一些年轻的干部应运而生。这些人当中,有些完全是资历浅、能力差、工作经验欠缺的人,可是就因为“年龄是个宝”,所以仅靠组织部门一顿饭式的简单“考察”,就从普通人员变成了一级领导干部,让了解其底细的人大跌眼镜……而与此同时,另一些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却可能因为某项条件不在“政策阳光”的普照范围之内,原本拥有的发展机会也失去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好政策”好不好?对于受益者(他们当然只能是少数人)来说,当然好极了,无异于发了一笔横财嘛。然而,放在全局的范围来看,这种“政策”,只能说是在刺激了少数人的兴奋点的同时,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人心涣散、秩序混乱的局面。真正的“好政策”,应当是“普及型”的,对大多数人有利的,而且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实践检验的,有利于推动时代发展的。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只是依赖于在不经意间碰上“好政策”这种偶然性因素,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成功的希望就如同买彩票――全靠运气。这样的社会,当然也就成为让人生活得不放心的社会,无法做到人尽其才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