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docx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连年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之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方法和措施。

/1/view-12298859.htm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对策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是国家长期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面对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形势,开展有针对性探讨和研究,是各级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体现了“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这一重要思想[1]。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699万人增加了28万人。而2015届毕业生较2014届不相上下,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全面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所需能力的门槛逐渐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体系缺乏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结构上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再加上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和逐年减少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 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诸多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确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对症下药。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 学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2007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公司纷纷裁员,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下降。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连年增长。导致供需严重失调,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心理压力。

2、学校因素 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主要场所。但目前在高校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高校的授课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对滞后于社会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常常偏离、甚至相悖于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学校的建设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但是学校的建设仍处于平稳阶段,并没有迅速扩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及专业任课教师的配比,各种硬件的配备都赶不上形势的变化。使得学生不能得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最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整个社会的用人需求和社会的整体状况了解不全面,同时也缺乏就业能力。

3、个人因素 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因,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才是影响就业的内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自我定位过高、就业期待值过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心态不好等等。早些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优秀群体毕业后都能找到称心、稳定的工作,所以一直以来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待值一直很高。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没有及时摆正自身位置,导致就业期待值过高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同时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和竞争意识淡漠、诚信和法律意识缺失,还有部分学生想要通过弄虚造假、找关系等非正当途径来实现就业。就业心态主要反映在就业面试的环节,心理素质较弱的人,会产生过分紧张的情绪,导致发挥失常。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三、对策分析 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总体是积极的。要想使问题得以缓解,就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1、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深化专业知识结构 2010年10月18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计划期间提出了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这必将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时代,高校应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优化优势专业,不断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促进学校合理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发挥优势,推进更深层次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1]。

2、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就业多元化 本着“让毕业生在国家优势行业、重点领域立足”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鼓励大学生继续深造。同时,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微型企业充满生机活力,经济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会增长,这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西部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很大,高校毕业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可以到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中西部地区去工作。学校和相关单位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创业技能、激励大学生创业精神”为宗旨,充分贯彻和实施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精神,加大力度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独具学校特色的企业家,学校应开设相关创业课程,让有需要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主创业多一些了解。比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创业SYB培训等,满足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的需求。

3、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培养自身就业能力 在大学期间,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身就业能力,在目前的形势下,应当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地去到寻求个人发展、施展个体才能的中小型企业工作,而非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另外,大学生应尽早的明确就业目标,做好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专业技能,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思考与耕耘[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 [2]吴宏志.大学扩招与就业问题.当代青年研究,2005. [3]王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张巧梅.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