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汉语听力课教学初探]汉语听力课

  分技能设课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二十世纪80年代普遍分技能设课以来,听力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型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难操作、不好上的课。大凡上过听力课的老师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是尽心尽力的,学生也很配合,但总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这说明现有的听力教学研究与教学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听力课教学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
  如何改变听力教学的现状?如何使初学者克服这些困难,使听力教学得到最大限度的成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寻找一些可以解决多重困难的方法,以解决学生在初级听力课中的困惑,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下面笔者将着重从初级听力训练的方法这个方面来探讨。
  目前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听录音――完成练习――解释文本”的模式。输入来源单一,输入方法死板单调,让学生觉得听力课就是单纯的听录音,对答案,听不懂再听,非常乏味。李红印曾指出:“很多教师认为,听力课上要让学生反复听、大量听,理由是‘熟能生巧’。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一方面听是被动的,时间长了容易疲劳;另一方面,外国学生不同于中国学生,大部分人不需要迎接‘托福’、‘GRE’一类的考试,他们需要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学习,各种强化训练对他们并不起作用,有时还会遇到“反抗”,如学生上课打瞌睡,拒绝接受信息,或者干脆逃课,不来了。”
  听力教学方法的单一直接导致了听力教学的效果始终无法上去。笔者曾在初级听力班上通过对20位来中国学习了半年的全日制留学生调查发现,虽然学生普遍觉得听力很重要,也认为开设听力课很有必要,但他们对听力课的评价并不高。许多学生在听力课开设几周后,都反映听力课很难。由于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起来很慢,故学生对听力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也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听力主要是课下来提高,课堂上并无多大用处。高彦德等(1993)也作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听和说是他们最需要的语言技能,但毕业或(结业)时听力能达到满足需要程度的只占调查人数375人的13.9%。这说明我们所使用的听力教学方法还不能令人满意,应该有所改善。
  下面是笔者在初级听力课教学中总结出的比较一些不错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听、说、读、写全面出击,密切结合
  
  听力课虽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型,但是却不能孤立地进行,要结合“说”、“读”、“写”的训练,即采取以听为主,听说结合、听读结合和听做结合的综合训练方法。即便是初级听力课,学生掌握的不多,“听”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易,何况再加上“说”、“读”、“写”呢?笔者在课堂上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几个美国学生反应较快,在听的过程中就能从他们表情中看出来他们已经懂了,但在让他们复述大意时,他们分辩说“我们听懂了,但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不能说明我们没听懂”。可见,学生把听与说、读、写都分割开来了,教师要向他们说明,分技能训练并不是说各技能之间毫无联系,而是听中有说、听中有读、听中有写,并且听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能够用该语言在一定范围内交际”而服务的,离开了这个根本,听力训练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教师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习惯,听力课不仅要听,也要重视说、读和写。而且,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听了很长时间,必然会觉得乏味、走神,这时候充分调动他们的其他能力,也不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明确了这一点,笔者常常在课堂上搞些小活动。如学生听了一段有关“家”的听力材料,先不要求学生看题目,而是边听边画出听力材料中所介绍的家中的一些布置,然后叫他们说说自己家的布置,或者一个人说一个人画,虽然会多花一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几遍下来,生词已经熟稔于心了,而且对于这个话题无论是听还是说都没有什么问题了。笔者觉得课堂上主要还是精听,不应该追求所谓的速度,而应该放慢脚步,稳扎稳打,听一篇材料就要有一篇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至于题目,先看题目或者听后再看都可以,但是题目只是一个检测的辅助手段而已,笔者觉得题目的错对并不是太重要的,所以切忌让题目左右了你的教学,让做题目对答案成了听力课的全部。
  (一)尽量还原真实场景,让学生从听力课中体验到真实的生活
  学语言主要是为了“用”,听力课也是如此。在初级阶段,学生要求掌握的都是最基本的词汇、句子。如果当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自己课上所学的东西,那种激动是难以言表的,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更是一种推动。笔者常常会听到学生兴高采烈地说用学到东西去讨价还价,用学到的词与中国人聊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初级听力课同样如此,当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听力课上所学到的东西,他们同样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而觉得听力课没有白上。所以,凡在听力课上涉及到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讲解,鼓励学生最好去亲身实践或体验。如笔者在上《初级汉语听力》第一册时,第九课是《换钱》,笔者就布置作业让他们去银行换钱时亲身体验一下;而在学第十一课《挤公共汽车》时,就让他们下课回家坐地铁时注意听一下地铁里的广播。这样学到的东西很快就能在生活中用上,学生普遍兴趣很高。又如,有道听力练习题考查“摊儿”这个词,笔者认为这里考察的不仅仅是生词,同时也在考察外国人对中国生活常识用语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稍做讲解,如举些例子“走出校园,大门口有‘水果摊儿’、‘书摊儿’、‘烟摊儿’”,学生们像逛街一样在“玩”中既能轻松学到知识,而且效果要比死记硬背好得多。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使初级听力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在初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笔者主张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把电视听力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是一种提高听力课质量的比较有效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在听的同时又能看到图像,从而增加了接受信息的渠道,声音与图像统一起来,既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又培养了学生听的兴趣。杨惠元就曾在《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中指出:“我们在编写听力教材时应该考虑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既要耳听、口说,又要眼看、手写。有条件的,可以把教材当作脚本直接拍摄电视片,充分发挥‘声’、‘光’的作用,使声音与形象和谐统一,使语言信息与具体情境紧密结合。”看来,今后在听力课堂上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应是一种趋势。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下面是笔者对初级听力课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效果的测试:
  测试时间:2008年4月16日。
  测试对象:上海理工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的16名留学生。其中,美国人6名,德国人5名,瑞士人3名,俄罗斯人2名。上初级汉语听力课之前已完成了《基础汉语40课》(华东师范大学,2004)的学习,掌握汉语词汇大约1000个,相当于初级汉语水平。
  测试材料:李铭起编著的《初级汉语听力》第二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测试方法:以《初级汉语听力》中第十八课《谈出国》和第二十四课《找工作》为测试的听力材料,选择这两篇材料的原因是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并且难易度相似,生词量都控制在5%以内。时间大约20分钟,每篇短文200字左右,共10个问题,听两遍。把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两组,每组8人,第一组学生只听一遍录音,然后回答问题;第二组同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边听边看与课文内容完全相同的录像,然后回答与第一组同学相同的问题。
  两点说明:第一,课文生词表中的生词,学生不预习,老师不讲解,因为一旦预习、讲解,再做听力训练就失去意义。第二,上听力课时,学生自始至终不打开听力课本,一遍听完之后再做练习,完成后再听一遍。
  这样要求是因为,学生完全是在同等条件下,无任何生词提示的前提下做听力训练,结果比较可靠。测试结果如下表:
  
  “学生课堂表现”是指学生听音的注意力情况。例如,6:2表示共有8个学生,集中精力听音的有6人,不认真听课或态度不积极的有2人。
  测试结果显示,学生边听边看所接受的信息比单纯听所接受的信息要多得多。运用多媒体电视教学手段,使学生既有新奇感、兴趣感,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即使有些内容学生没有听懂,但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电视听力教学直接制约着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及改变着他们对待听力课的态度。
  以上就是笔者在初级听力教学方法上的一点认识,归结到一点,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向老师“索取”而不仅仅是被动“灌输”,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然紧靠这一点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听力课难上的局面,如何上好听力课、如何开展听力教学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岚岚.改进听力课教学的几个问题[A].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汉语速成教学研究:第1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2]李红印.汉语听力教学新论[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2000(5).
  [3]高彦德,李国强,郭旭.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十三)[J].世界汉语教学,1995(3).
  [5]杨惠元.中国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1992(4).
  [6]李清华.谈科技汉语的理解[J].语言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