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高一地理第二次月考.doc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1、 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 B.划分区域的目的可以有所不同,但所用方法和指标是相同的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江苏省苏州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 读下表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34题. 区域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31 0.21 0.10 0.02 0.07 0.07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4.916 5.872 5.087 7.044 6.207 6.175 4.885 3.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长江三角洲低的原因主要有() ①水热条件组合较差②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经验丰富 ③农业投入不足④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粗放经营 ⑤土壤差异 ⑥生产习惯差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⑤ 4.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较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③农业投入不足 ④土壤条件较差 A.①②③ B.③④C.①② D.①②③④ 5.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A.传感器 B.地面接收站 C.太阳能电池D.计算机系统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6~7题. 6.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7.对2008年与2018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它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这三项功能,不仅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查询地理事物的“地点”和“状况”,而且配合其他地理信息技术还能进行“势态分析”“模式分析”和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与国之间竞争结合上述材料,回答810题. 8.在联合国对伊拉克违禁武器进行核查期间,美国专家使用U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侦察时主要运用 A.计算机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 D.地理信息系统 9.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A.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互联网 D.遥感和互联网 10.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分析、预测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用来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11.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何一时刻,地平面上空GPS卫星至少有() A.3颗 B.4颗 C.24颗 D.21颗 12.属于全球定位系统空间部分的是() A.GPS卫星星座 B.地面监控系统 C.GPS信号接收机 D.雷达 13.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当地的降水 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什么关系 D.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14.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下图是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围绕能源开采构造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电钢 ④煤铁钢⑤煤气液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6.山西省煤炭产量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 A.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较小 B.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 C.电力投资比重过大,煤炭工业投资比重较小 D.煤炭质量不高 17. 面对亚马孙当前的严峻形势,对待雨林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 A. 保护 B. 开发 C. 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 D. 保护的同时加以开发 18.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 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 B.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 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右图,完成19-20题。

19.右图中反映山西省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B.提高晋煤外运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扩大煤炭开采量 20.下列选项中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①辅以公路建设②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航运 B.防洪 C.河流的梯级开发 D.旅游 22.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I阶段 II阶段 III阶段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23.下列属于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的产业有() ①技术密集型②劳动力密集型③资源密集型④知识密集型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24.田纳西河流域土地退化是由于早期种植( ) A.棉花B.玉米C.大豆D.小麦 25.每年8月1日,田纳西河流域水库开始放水,其目的是( ) A.为水库下游生产、生活供水B.稳定下游水位,以利水运 C.以便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D.时值雨季,因水库库容太小而放水 26.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利条件的是( )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7. 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 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 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 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读右图“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2830题。

28.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坑口电站”适用于() A.①输送线路 B.②输送线路 C.③输送线路 D.三条线路均可 29.“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C.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30.“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经济和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促进西部开发,有利西部经济发展②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③初步解决西部水源缺乏问题④减轻东部地区能源压力,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下图),回答31题。

31.下列关于A、B、C、D、E箭头中字母代表正确的是( ) A.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养分脱离植物、供给养分、释出养分、地表径流带走养分 B.释出养分、供给养分、地表径流带走养分、养分脱离植物、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 C.养分脱离植物、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释出养分、供给养分、地表径流带走养分 D.供给养分、地表径流带走养分、养分脱离植物、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释出养分 32.关于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石油为主 B.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煤炭为主 C.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D.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世界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下图为三家企业投资建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读图完成33-34题。

33.吸引三家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地投资办厂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 A.a原料、b市场、c劳动力 B.a劳动力、b市场、c原料 C.a劳动力、b政策、c原料 D.a市场、b政策、c交通 34.三家企业在我国投资办厂的共同目的是 A.为接近原料产地 B.为利用廉价劳动力 C.为接近消费市场 D.为追求更高的利润 35. 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A. 光化学污染 B. 酸雨C. 噪声污染 D. 固体废弃物污染 36.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 全球变暖 B. 臭氧空洞 C. 土地生产力丧失 D. 砍伐树木 37. 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 土壤十分贫瘠 B. 开发的成本太高 C. 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读下图,回答38-39题。

38. 图中A、B分别代表的产业部门属于() A. 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B. 重工业、轻工业 C.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 轻纺工业、电子加工业 39. 珠江三角洲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是() A. 政策优势依然很明显 B. 国家对其调整的结果 C.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其有明显影响 D. 劳动力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是其工业发展的方向;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 40.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高温多雨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二、综合题.(共4大题,计40分) 4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