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在这个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中,高校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的大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到高中毕业,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有五六年了,但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他们的英文译文或作文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汉语化的英文短语或结构,外国专家称之为“中式英语”(Chinglish)。近十年来中外学者就中式英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虽然目前就其产生的原因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有一点是为各国学者所共同接受和承认的,中式英语是一种不符合英文规范用法及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而产生的中介语变异体,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过渡现象。[1]可见中式英语对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故本文尝试着从根本上阐述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一现象,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一)思维方式固有化
  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如果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另一方面,思维同时又支配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如果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2]。东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语言的差异。中国人在谈论一个问题时,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做法,总有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的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而大不列颠民族谈话或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他们习惯“果”在前、“因”在后,与中国文化的“因”在前、“果”在后形成鲜明对照。例如:
  (1)能为他的这本散文集作序,我觉得非常荣幸。
  I find it a great honor to be asked to write a preface to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2)昨天下午4点半在公园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park at 4:30 yesterday afternoon,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这两句体现了中英两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以及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例(1)汉语把评论的话放在最后;而英语则放在开头。例(2)汉语句式结构重心在后,头大尾小;而英语句式结构重心在前,头短尾长。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中国大学生在翻译或写作时所进行的语言转换,实际上受到了汉式思维的限制,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做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母语的负迁徙作用
  “语言迁移”的概念是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徙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比如,中国学生很容易记住英语句子:He comes from Beijing. 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句子“他来自北京”的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第二语言带来的积极意义就是所谓的“正迁移”;然而,中国学生却常常忽略英语动词数和语态的变化,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动词数和时态的变化。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所引起的干扰就被称为“负迁移”。
  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时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主要障碍,起着“干扰”作用。归根结底,母语和外语,尤其是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较大差异适中是中国学生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中国学生学英语,母语对英语的消极影响很大,汉语在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表达方式各个层次上特有的诸多特征,总是被学生有意无意地迁移到英语中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式英语。例如:
  (1) 我们必须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We must practice economy and reduce unnecessary expenditures.
  (2) 我们必须准时到达车站不能迟到。
  We must arrive at the station on time and not be late.
  在这两个例子中,同一个概念先是以肯定形式出现,后以否定形式出现,第二部分只是第一部分的重复,译成英文取其一即可,要么用肯定形式,要么用否定形式。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受制于汉语环境的影响,国际上的千变万化及英语的普及性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学习英语的属性。很多学生往往学习了六至九年的英语,却仍然处在一种不上不下的局面,单词全背,试题能做,可是原版书看不了,与老外交流不好,英语作文也写不好。
  (三)翻译方法不当
  多数大学生写英语作文,实质上也是一个翻译过程。写作往往用汉语思考,脑海出现的先是汉语句子,然后再依据汉语句子译成英文。好的译文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流畅自然,这也是翻译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在翻译和英文写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以及足够的翻译练习,中国学习者无法摆脱汉语字面的束缚,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翻译方法,按照汉语习惯组合英语句子,使得他们的英文译句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汉语痕迹,不仅没有反映出原文的真实意义,甚至有时导致信息传递的失误。例如:
  (1) 如果你不会抽烟,最好不要学了。
   If you cannot smoke, you’d better not to learn.
  学抽烟不是学某种技巧那样的“学”,会不会抽烟实际上指的是有没有抽烟的习惯,所以可以说成:If you don’t smoke, you’d better not do it 或(not start)。
  
  二、对教学的启示
  
  针对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和其特点,大学英语教育者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就能减少或避免中式英语的使用。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教学中应注意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用法。通过对比,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避免从本国语的角度寻找对等规律,消除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例如,汉语句子“他抓住我的手”,按英语的思维习惯应是He seizes me by the hand,而不是He seizes my hand。
  2、应加强泛读和快速阅读的训练。泛读时不能只要求理解语言材料的内容,还应注意其中的语言现象,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可以让学生从世界文学名著的简写本和英汉对照本读起,再过渡到阅读有一定深度、有丰富内容的作品。要求学生读后用英文写出读书笔记。这种阅读与写作并用的练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直接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进行限时快速阅读训练时,应要求学生读后马上叙述大意。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做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迫使他们按native speaker的习惯形成映象和概念,以逐渐形成习惯。
  3、还应加强听力的训练。可让学生常听一些篇幅较短、流畅自然的范文,听后马上回答问题或用最快的速度写出原文或大意。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使用机械的语法规则理解语义的习惯。
  4、应要求学生多做背诵和朗读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听觉和视觉使语言留在大脑中的印象更加生动和深刻,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掌握语言思维习惯的一个较高级阶段,它能使我们直接察觉到the taste of apple is sour是中式英语,而this apple tastes sour才是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在英语作文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句子出现在笔下,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尽早意识到英语思维习惯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式英语,显著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2]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21-23.
  [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Pinkham J.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Be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本文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年教师课题:《克服中式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教学部英语教研室讲师。郝志远,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教学部英语教研室副教授。张青,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教学部英语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