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从何来]善从词的意思

  佛家说,人都有向善的一面,即都有“善根”。连拿着屠刀的人,只要肯放下,都能成佛。佛性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慈悲为怀”。但佛国里的善实际上是很难跑到世俗世界里来的。   在历史上,最有善行能力的是皇帝老儿,可是他们想让自己善过吗?他们的着眼点,全在享乐和保“家天下”上面,何尝想真心地做一些善事呢?许多皇帝本身,压根儿就是一个最大的恶人。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大灾大难(自然的除外),哪一次不都是皇帝在作妖儿?宫廷里的一次阴谋。就是万众的生灵涂炭;皇帝玩儿一次宏图大略,就是举国百姓几十年的痛苦遭殃。无论是疆土的扩展,还是“帝国的梦想”,从来都贴不上“仁善”的边儿。
  皇权没善事,专制无慈悲。有了这样的“大榜样”、“好榜样”,我们“性本善”的胎儿就没机会喝足过我们文化的“母乳”。所以我们的善事都不是人干出来的,民间把行善的事就托付给了“七仙女”、“八仙姑”、“海螺姑娘”、“丫丫葫芦”,甚至托付给了“蛇仙”、“狐仙”、“大脚仙”之类,让这些“不是人”的东西担当着行善的大义,民众从此也就没了自责之心。
  善心应该来源于大爱,爱才是善的原动力。没有爱的善举,不过是强者的施舍。富人的悲悯,穷人的同情,这都不是对等的“真爱”。付出没有爱心的善行义举不会持久,接受没有爱心的“善行义举”,也不会有感恩的心境。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穷人缺粮少食,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宁愿饿着也不吃这种没有尊严的饭。黔敖的善举因为没有爱心,连要饭吃的饿汉都不接受;不仅不接受,反而有怨恨的情绪产生。
  我们的某些善行义举,就是这种无根的善。不动情的、纯粹追求道义目的的善,无非想彰显自己的德行,就像逢年过节,有些官员拿着公款采购来的几桶油、几袋米,带着媒体的记者去“访贫问寒”。谁都知道那样的善是给“行善”者涂粉的。
  善是我们“道德的愿望”,爱是我们“生命的欲望”。善只有与爱结合,才会有人性的体温。温暖着彼此的善,才会升华到博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