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选修课师资失衡现象与对策.docx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选修课师资失衡现象与对策 【摘 要】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工作量大、个人综合素质缺失等),致使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课率低。本文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分析大学英语选修课师资失衡问题,并提出把大学英语选修课限制因子转化为积极因子的措施,旨在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质量。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大学英语选修课;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95-02 一、综述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于考察和研究教育问题及其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教育生态学定律包括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最适度原则和教育生态学原理。目前,教育生态学公认的基本规律包括1.教育生态平衡,只有各生态因子平衡发展,才能推进教育发展;
2.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优胜劣汰和竞争使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群体、个体适者生存,是教育者教学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动力;
3.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即只有努力创建教育生态圈内从事教育的人员、促进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环境的良好循环机制,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强调了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大学英语教育这一微观生态环境中,由于受到诸多限制因子的影响,大学英语选修课往往被忽略,致使开课率较低。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研究怎样把限制因子转化为积极因子,以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质量。

二、大学英语选修课生态因子分析 根据生态学的定律,大学英语选修课也具有教育生态三定律。第一定律是多效应原理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各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其生态要素包括学校、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任何一个要素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产生无数的效应;
第二定律为相互联系原理学校、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要素游离于界外,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难以产生;
第三定律为勿干扰原理大学英语选修课中的任何生态因子,例如学校、教师、学生和教材,不应受任何事物的干扰。任何一个要素受到干扰,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质量就会下降。大学英语选修课教育生态平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就会呈上升趋势,反之,其教学质量下降。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师资失衡分析 影响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学英语师资职称结构的失衡是影响和制约其生态平衡和发展的瓶颈。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缺失也是造成师资失衡的重要原因。

(一)大学英语师资职称结构失衡。王守仁和王海啸于2011年调查了21065位大学英语教师,其职称结构为教授702人(3.3),每校平均1.5人,副教授4761人,每校平均10.19人(22.6),讲师以下15587人,平均每校33.38人(74.1)[2]。高校教师职称是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阶梯,也是其学术价值的形象化表现,高一级的职称代表着更高的教师学术价值。[3]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职称结构失衡直接影响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二)教育科学素养的缺失。教育科学素养是描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意识、教育科学能力、教育科学方法和教育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精神)。为了解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2014年3月,我们进行了教师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能力的问卷调查,采取Linkert量表,赋值5、4、3、2、1,累计加分的方法,教师没有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原因排序分别是教学任务重(N764)、科研任务重(N755)、晋升职称压力大(N753)、生活压力大(N733)、没有时间和精力开一门新课(N715)、课时系数问题(N656)、课时费问题(N625)、无选修课课件(N580)、上课时间不合适(N568)、本单位对选修课不重视(N554)、没有可开设的课程(N553)、无选修课教材(N481)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师不愿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原因诸多,表面上看均是客观原因,例如工作、家庭压力大、课时费低、无教材、无课件、上课时间不合适等,但究其根源均来自主观因素,即不想劳神备课,花大量时间来准备一门新课,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满足现状、缺乏教育科学素养。

(三)专业素质的缺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功底(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准确的发音、标准的语音、语调)、一定的理论素养(英语学习、语言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教学课堂设计与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等)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一个专业素质缺失的英语教师极易误导学生,造成母语和外语思维上的负迁移。2014年的169份问卷调查显示160位教师选择了“存在专业素质缺乏问题”调查项,占调查总人数的94.67。关于“教师能开设哪类课程”调查项,问卷内容涉及到4大类,即语言应用类、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专业英语类,采取YES、NO问答。统计结果表明平均65.44的教师不能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然而不能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师高达87.29。大学英语选修课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缺乏。对于大学生而言,其选修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机会与教师能否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缺乏是制约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的一大瓶颈。

(四)科研能力低。大学英语教师长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教学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专长和拓宽自己的学术知识。由于学校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学术交流,这就造成了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另一瓶颈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低。2014年3月的问卷调查设计了有关“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哪一方面进行培训”的调查项,问卷采取赋值累计计算的方法,最终累计得分排序为教学方法(N790)、科研方法(N779)、论文撰写(N766)、项目申报(N761)、教学理论(N760)和实验统计(N756),分析统计得知大学英语教师对教研方法、论文撰写、项目申报等方面的需求并无明显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提升科研能力。

四、大学英语选修课师资失衡的对策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把限制因子变为积极因子是解决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障碍、提升其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职能部门应提高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入职标准,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在岗和脱岗自我提高,建立终身教育制,发挥教师的特长,使其能胜任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工作。

(一)政策保障。教育生态因子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环境等,教育生态因子协同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把限制因子转换为积极因子,教学管理人员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激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选修课。除了降低其工作量和提高待遇之外,还应专门研究制定大学英语选修课方面的奖励机制办法,同时学校管理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大学英语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适当降低大学英语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制定大学英语教师终身教育制度、建立大学英语教师奖励与惩罚机制等。

(二)提高准入门槛。大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与大学英语教师准入门槛低有关。大部分的高校招聘专业教师的要求是博士毕业生,而招聘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是硕士,有的甚至是学士毕业生。一个人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和科研能力,较低的准入门槛致使高校招聘到的优秀英语专业毕业生很少。职能部门应从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制定大学英语教师入职标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准入门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惩罚制度。目前高校教师一旦进入高校就像进了保险箱,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而且一旦出事,各个单位尽力掩盖事实,这就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甚至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建立教师惩罚制度是确保教师队伍纯洁的前提条件。教师惩罚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高校教师培养自身高度的责任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4]。

(四)建立终身教育制。教育部门可根据大学英语教师的各自特点和专长,有计划地、有重点地对其进行形式多样的多方面培训;
可以采取脱产和半脱产形式,也可以实施在岗但必须高标准地完成每学期所安排的随堂听课任务等措施。同时大力支持大学英语教师报考英语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参加和自身专业相关的各类海内外研修和培训学术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范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4]。

(五)优胜劣汰。教育生态学核心的是教师与教育环境的协同发展,竞争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适者生存”、“与时俱进”是每一个大学英语教师应具有的理念。不能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师应制定自我提高计划,在岗或脱岗进行自我提高。高校管理部门应制定量化指标,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评估,末位淘汰,被淘汰者可从事教辅工作。自我提高后,经严格考核达到了标准,可重返教学岗位。

五、结论 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拓展大学生知识面、提升英语水平的必要课程。目前,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教学生态系统中存在诸多限制因子,要把限制因子转变为积极因子,需要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例如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准入门槛、出台鼓励教师在岗或脱岗自我提高等政策、建立终身教育制、鼓励教师跨学科自我提高、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等,从而发挥教师的特长,使其能胜任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2-16. [2]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4-11. [3]徐锦芬,李斑斑.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12,(4)6-15. [4]王玲.教师素质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3)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