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翻译理论看中餐菜名翻译_中餐宴会菜单菜名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餐菜名更是浓缩了各式菜肴的烹饪技术和地方特色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但是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中餐菜名翻译经常让外国客人看不明白或产生误解,甚至大跌眼镜,啼笑皆非。中餐菜名是外国人了解中国菜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其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对中餐菜名的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价值。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与中餐菜名翻译
  
  尤金・奈达(Eugene�Nida)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功能对等论”和“读者同等反应论” 翻译理论。
  (一)功能对等论的内涵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著名的“功能对等论”。他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信息;翻译追求自然贴切的等值而非同一;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兼顾翻译的语体;译文与原文不但要在信息内容上对等,而且在形式上也要对等。
  (二)中餐菜名翻译的功能对等
  奈达指出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译文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忠实反映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让译文接受者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对等的反应。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必然导致语言符号系统内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次上的非对应和不完全对应关系,进而有了直译、意译、功能为先或是形式为先、译文可否超越原文等的争论。那么在翻译菜名时,译者必须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准确传达菜谱的信息。一要弄清菜名的结构构成,二要注意东西方文化差异,三要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兴趣和需要 ,最大限度地 “忠实原文”。菜谱译文要能让外国友人理解其原料、成分、烧制方法并能引起他们的胃口和食欲,就基本实现了菜名翻译的功能对等。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y)、京酱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Peking Sauce)。
  
  二、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与中餐菜名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创造性地将接受理论的原理引入翻译研究,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故称读者同等反应论。
  (一)读者反应论的实质
  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好,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 。所以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恰恰着眼于接受者的感受,这一特点更适合中餐菜名的翻译。
  (二)读者反应论在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正如奈达所说,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肯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绝对等值。中餐菜肴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中餐菜名又常常寓意深刻,这使得菜名翻译的译文很难与原语中文取得绝对对等。译文的好坏必须结合译文读者的具体反应。好的英译中餐菜名能让外国客人不仅了解中国菜的烹制方法和主配料,而且知道菜肴的独特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历史典故、文化习俗和传说故事,产生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的同等反应。
  例如湖北名菜“龙凤配”就源自于三国时期古荆州的一段历史。此菜以大黄鳝象征龙,凤头鸡象征凤,将其摆放在一个大盘子的两边,寓意刘备和孙夫人夫妻恩爱。在翻译这道菜时可以采用直译法译出主料“Eel and Chicken”,使人一目了然。但仅仅对原料做介绍就丧失了这道菜肴内在的故事带给人的遐想和美好的祝愿。有一种译法将“龙凤配”译为“The Dragon and Phoenix Mixture”,“龙(dragon)”和“凤(Phoenix)”是中国神话的吉祥物,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祝福,但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凶残的怪物,“凤”则蕴含“死里逃生”之意,这样过于对等的直译让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客人,即使面对美味佳肴也难以下咽,食之无味,不能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更不会产生读者同等反应。笔者认为根据直译加注原则将以上两种译法结合起来为佳: The Dragon and Phoenix Mixture--fried eel with soy sauce and pot-stewed chicken slice to form a flying dragon and dancing phoenix on the plate, implying god luck and beauty.
  
  三、中餐菜名翻译原则
  
  菜名翻译时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忠实原文的内容,把握关键信息,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因地制宜,适时变通,力求实现功能对等和读者同等反应。常用翻译原则包括:①直译法,如:京酱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Peking Sauce);②直译加注法,如:老少平安(Peace to Young and Old--steamed bean curd with fish);③意译(加注)法,如:龙虎斗:Thick Soup of Snake(dragon) and Cat(tiger);④音译(加注)法,如: 东坡肉(Dong po Braised Pork),北京烤鸭(Beijing-style Roast Duck)。
  中国菜肴种类繁多,烹饪方法多样,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很多菜品表现为典故、比喻、夸张和象征等形式,这给翻译带来很大难度,一旦把握不当,就会引起误解。不管使用哪种翻译方法都要以交际为目的,都应遵循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辅以深厚的文化历史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方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菜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文月娥.从功能对等看中式菜谱的英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作者简介:李亚青(1979― ) 女, 湖北大冶人,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