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老龄化 老龄化

  2009年九九重阳节,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新闻1+1》上发表对老龄化的看法,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思想”就是:老年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养不起,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多生孩子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吞吞吐吐没把话说得直白明了,但你认真看完该节目就明白了。
  白名嘴这样说:“计划生育是国策,计划生育是政策,但不是铁板一块,一定会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什么时候变呢?是宁可早一点变还是晚一点变,这是一个问题。”我看到几家门户网站都把这个意思做成了大标题,所谓“央视罕见建议突破现计生政策”是也。
  白岩松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养不起”。对“养得起吗”这种虚妄的伪问题,我很不以为然。老人养老,实质是老人自己养自己,即凭自己的积蓄、养老金、医保等等,自己保障自己。换言之,就是靠整个经济社会总体实力来养老。只要我国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正常地走下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会是一个无解问题吗?
  如今有两股涌动的暗潮值得警惕,一是对老龄化进行妖魔化,二是对计划生育妖魔化。这主要由一些待在书斋里的所谓学院派专家教授发起,他们竭力倡导改变现有计划生育政策,赶紧多生孩子,养儿才能防老,多生才能改变与冲淡老龄化。白岩松和《新闻1+1》倒不是有意将老龄化妖魔化,但听从了这样的“歪理斜说”(是“斜”还不是“邪”),将老掉牙的“养儿防老”传统思想与“人口结构比例说”组合配方,重新包装上市。
  从最简单的现实角度来看,如果每个家庭统统都是独生子,那么永远是一个人“养”两个人――这有什么恐怖的?只要社会保障是完善的,老人自己有养老金;只要经济是富裕的,老人有自己的积蓄;只要儿女是孝顺的,老人就会得到儿孙的赡养扶助。请问,你怕什么?老人是宝贵的财富,凭啥就看成是负担?
  最为荒谬的,就是所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赶紧多生孩子。人越多,老年人就越多,因为人人都会老;现在生得越多,将来老人就越多――你现在多生一个孩子,也就意味着为60年后多造就一个老人。这是常识。可惜,白岩松没有想到这个常识,他在傻呵呵地倡导多多制造未来的老人。他有没有想过,2009年是建国60周年,现在老年人很多,恰是当年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相比之下,对一个家庭来说(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是养一个孩子容易,还是养一个老人容易?一对夫妇,养一个孩子,至少是18年的全额付出,孩子成年前几乎是零收入,而且从18岁到工作年龄,通常还有四五年时间。而一个有自己收入、财产与积蓄的老人,真正要你“养”的时间,请问有几年?就算两个老人合在一起又有几年?由于人的心理从来是“爱幼容易敬老难”,抚养自己的孩子一向不觉艰难而对付一个动弹不了的老人几天都很难,所以普遍的社会心理是乐于多生孩子,而不想看到“老不死”。为什么没有专家把“小龄化”给妖魔化,而只把“老龄化”给妖魔化的?原因亦在此。他们看不到两头负担,只夸张变态地瞧见“后头的负担”。当然,最好是人一生下来就是20多岁能工作,一到60岁就死光光,但那是不可能的。
  那些把老龄化给妖魔化的所谓专家,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恐怖的老龄社会情景。老人养护,确是综合的“社会工程”,家庭、社区、医院、社会、政府、民间等等力量都应参与。养老的形态完全可以多样化,我不知道白岩松喋喋不休地说“居家养老很难改变”是啥意思。而且他这个说法,与自己所言的“养老的社会化趋势不可改变”构成鲜明的矛盾。
  我们从积极的角度看,随着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的提高,老龄社会全然没有那么恐怖。以60岁进入老龄开始计算,到平均寿命80岁,这有20年。20年对大多数老人来说,四分之三时光基本健康,没有失能,可以自理,甚至60多岁的时候还可以返聘回单位工作;需要家庭和社会照顾的,主要是后面几年。
  其实,随着人们越来越健康,计算老龄的年龄,应推后5-10岁。过去认为男人60岁就是老人了,现在看来,我以为65岁甚至70岁再开始计算才比较科学。若是这样,老年人比例大为下降,就不会吓死那念念不忘“我们今后老了怎么办”的白岩松们了。
  不管《新闻1+1》说得多么吓人,我们只要联系自己家庭的现实想一想:将来我成了老人,有没有基本养老金,有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请不请得起保姆,住不住得起医院,就可以了。别听白岩松瞎说,老想着赶紧去再生一男一女加上现有的独生子总共有仨孩子给俺养老――呵,那绝对是靠不住的。不信我们打赌:我就坚持一个独生子,你生养了仨孩子,我们的一辈子最终是谁过得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