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美声”一片】 美声

  这一辈子,结婚才一次,而参加别人的婚礼已经N次。刚刚过去的黄金周,旅游的扎堆,购物的扎堆,结婚的也扎堆:今年十一长假,南京又有7000多对新人走上红地毯。   婚礼扎堆,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旁观者,有一种感觉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在咱们的婚礼上,所有的新郎都是“帅哥”,所有的新娘都是“美女”;不同的婚礼,不同的婚礼主持人,而主持词却往往惊人的相似,介绍新娘必定是美丽温柔、贤淑端庄,介绍新郎常常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确实,女人在出嫁时最美,但不是美得只剩下外貌;男人在结婚时最帅,但也并非帅得只剩下了仪表。
  参加新人的婚礼时,我是带着真诚的祝福去的,可是听到那些充斥着大话、套话、假话的溢美之词,心里难免有些别扭。或许是一种审美的疲劳吧,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词了吗?赞美别人,怎么也落入了一种不能自拔的俗套?而在婚礼上,是不是非要对新人那么“夸夸其谈”不可呢?男女的结合,最重要的是缘分,而不是他的帅,她的美,可是,我们为什么要一遍遍地重复着那些与爱情无关的陈词滥调?
  其实,咱们这种文化上的图解心理,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逢年过节,有喜有庆,中国人的发声系统都习惯性地选择大吉大利、莺歌燕舞。稻花香里说丰年,往往听取的不仅是蛙声,还有“美”声一片。到了今天,即使一些市、县,开个什么会,办个什么节,当地的媒体也被安排统一的“规定动作”,先是预热,爵是升温,后是造势……美其名曰: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
  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对未来不可预期的社会环境里,人的心理容易变得敏感、脆弱,变得不太自信,往往需要外在的文化符号作为心理暗示,以缓解内在的紧张压力。作为一种个体的行为,这种选择无可厚非,而作为一种集体有意识的选择,那就未免有些可怕。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许多人还在追求那种高于生活、脱离现实的心理暗示、虚幻满足,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剧!
  一个社会,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公众场合说假话,而且艺术性地说假话、创造性地说似话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必然是不自信的、不理性的,它所呈现的和谐或繁荣,自然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在形势一片大好,歌舞一片升平的语境里,我总是特别的不安,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害怕被误导、被忽悠,而是担心许多真实的情况会遭到屏蔽和遮盖,让我们错过发现和处理那些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最佳时机。
  当然,我们提倡用事实说话,不是要像鲁迅先生《立论》里的那个傻子一样不讲方法,直来直去,在许多人祝贺一个新生儿将来会做大官、发大财之时,他却冷喝一声:这孩子将来会死的。网上现在常常有这样的傻子出没,他们也许说的都是实话,不同的是傻子不会用脑子,而他们似乎没安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