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多肉的生长点 找寻课内拓展阅读的生长点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文学科这个范围内的意义有两个:一是“教教材”就是教书本知识,“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所指引(隐藏)的生活实践;另一个意义则是指“教什么”及“‘教什么’如何产生”,“教教材”是指直接将选文当做教学内容,“用教材教”是指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是选文本身,而是从选文中开发出来的知识。
  李海林老师的这段话,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阅读教学中施行拓展阅读的方向。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课内拓展阅读”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依据语文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先由教师阅读更多的相关材料,将其整理、提供给学生阅读。我个人认为,课内拓展知识需要自然、有效,所以寻求课内拓展阅读的生长点很重要。于是,我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了课内拓展阅读的实践。
  实践一:读在言语感觉打通时
  每篇课文的语言虽受到社会言语规则的制约,但也总有自己独特的言语规律。诗歌的语言和说明文的语言就截然不同,古文和现代文的言语更是差别甚大。但学生的言语感觉不是一下子就能打通的。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阅读作铺垫,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很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这种阅读内容或是对作者的介绍,或是和课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关的内容,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些或生动、或真实的材料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为学习新课增加动力。
  如《荷花》一课,我在导入时,和学生一起共读了一年级时学的《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读了二年级时学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在荷塘静静地举着。把孩子带入了荷花的世界。”
  在教《水》一课时,我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触摸“陌生化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中“饿坏了”“每个毛孔张开的呼吸声”“锁住了渴望”等新奇的表达方式,我让学生拓展阅读了《桂花雨》《我和祖父的园子》《爱如茉莉》等课文中的典型的“陌生化表达”,学生在阅读中知道了每一次表达都需要用心进行新的创造,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二:读在认识不全时
  文本所提及的内容,有些与学生有着巨大的时空差距。教学时,当学生无法理解文本的内涵或者对文本的内涵只是“浅尝”时,教师就要及时补充相关的材料。
  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及时补充了国外关于钓鱼的一些规定,也介绍了我国一些河流湖泊的禁鱼的规定。学生明白了这些规定的重要意义,也明白了爸爸为什么要斩钉截铁地要求汤姆把鱼放掉了。
  在《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的教学中,学生质疑:鲤鱼也算是“礼物”,也谈得上“违反法纪”吗?我及时补充了“鲤鱼”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据《史记·孔子世家》“索隐”注云:春秋时期,人们已把鲤鱼作为贵重礼品互相馈赠。孔子得了儿子,鲁昭公便送去鲤鱼作为贺礼,因此孔子为他的儿子起名为“鲤”。到了汉朝,蔡邕有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那以后,人们用鲤鱼来传达家信,编写了“鲤鱼跳龙门”一类的故事……
  这些拓展阅读,消除了学生的盲点,亮化了学生的模糊认识,纠正了学生的片面理解,真正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实践三:读在文本空白处
  文本因为存在空白而显得有张力,召唤着读者去填补、去理解、去超越。但学生对于文本的空白往往容易忽略,所以就造成了理解的障碍。如果教师能利用文本空白,创设说话情境,并使其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内拓展阅读材料,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定会得到升华。
  《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中写道:“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这一句话省略了很多感人的画面。对此,我创设了这样的说话情境:恩科西到公园玩,小伙伴纷纷逃开,他 ;恩科西不慎感冒发烧了,流鼻涕,不断咳嗽,他
  ;恩科西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患病小伙伴,小伙伴垂头丧气,一声不吭,恩科西 。借助这个补白,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恩科西的坚强、坦然和对生活的信心。
  实践四:读在表达受阻时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材都是很好的教学例子。学习语文是为了理解事物,更是为了学会表达。然而,仅仅通过一个例子,学生不一定能轻轻松松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各种方式巧妙施行拓展阅读。
  我在教学《家》时,结合诗歌短小精悍的特点,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然后我再出示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这些色彩丰富的画面,让学生逐步悟出了“家”的内涵——温馨、快乐。在此基础上,我适度呈现了四组图片,让学生用“( )是( )的家”说说图意,并把学生说出的话组合成一首诗,再让学生读一读集体创作出的诗歌,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写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因为图片的阅读铺垫,使学生创作诗歌成为可能。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性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