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生活”活水,寻求生活语文策略:成长期的营销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确,生活与语文的相互浸润使得生活如此的五彩缤纷,充满阳光,从而语文也在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焕发出青春活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生活作为自己的源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有生活才有正确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执教《燕子》一课时,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我大吃一惊。我布置的题目是:请你用自己的笔画一画可爱的小燕子吧!我看到学生画得太离谱了,有的将燕子画成了蚂蚁,有的却将燕子画成了小飞机,这说明学生对燕子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正好住在学校旁的学生家里生活着一窝燕子。于是,我们一起去那位同学家的家里看了看。同学们亲眼看到了燕子非常兴奋,围着我唧唧喳喳问个不停:燕子怕冷吗?燕子会啄人吗?都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写得可生动了,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还有的干脆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什么这样的课最难忘了。
  2、有生活才有能力
  《新课程标准》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例如:在教了《槐乡五月》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让同学们回家问问父母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在课堂上反馈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3、有生活才有精彩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
  1、日常生活“语文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
  (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
  (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
  (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3、社会生活“语文化”
  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云雀的心愿》这篇文章时,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我们家乡的母亲河——大运河也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运河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好大运河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母亲河,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