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审美解析】野草深处动画解析

  《野草》于1927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刷,书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的23篇散文诗。书中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野草》大概是鲁迅作品中最难理解的,学者们对它的解释可谓尚美者见其美,尚巧者见其巧。笔者在此试着从审美的角度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以就教于方家。
  一、《野草》中的“丑”
  《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薄的一本书,然而它的分量却很重。很多人认为《野草》是鲁迅创作的最美的一部作品。的确,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野草》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它的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也给人以一种幽深的神秘感。有的学者对《野草》的评价是“深刻而优美”。多数《野草》的读者也都认同这一评价。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野草》给人的审美体验是独特的。造成这种独特性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如作品表现出的想象力、象征性等,但形成《野草》审美体验独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是作品所表现出的“丑”。这里所说的“丑”虽然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丑恶”“丑陋”之丑,但它的确是丑。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曾这样评价书中的作品:“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
  《野草》中所表现的“丑”大致有死亡与痛苦、残败与破旧、黑暗与冰冷等。举例如下。
  《过客》:“是的。但是我不能。我怕我会这样: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象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
  《墓碣文》:“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复仇(其二)》:“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楚的波。遍地都黑暗了。”
  《腊叶》:“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
  《影子的告别》:“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死火》:“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野草》中的丑与审美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鲁迅在1934年10月给萧军的信中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可见,鲁迅对《野草》的艺术成就是肯定的。“心情太颓唐”固然与《野草》表现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但是,《野草》之所以有如此特色还有其他的原因。鲁迅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中。既然是哲学,则其就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反映,它还包括了鲁迅对于人生,乃至生命的深刻思考。《野草》的审美特点是由鲁迅的哲学思想决定的。要想领略《野草》的艺术魅力,我们应该了解一下鲁迅的哲学。
  二、鲁迅的哲学
  鲁迅没有写过专门的著作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是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鲁迅的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凝结着鲁迅先生对人生及生命的切身体验和深刻思考。鲁迅说,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谓“为自己写”大概是说,这样的作品不求别人理解,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凝结着鲁迅哲学思想的《野草》大概就属于那种他为自己写的作品。
  刘半农曾赠给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托尼学说”是指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这幅对联的意思是,鲁迅的思想来自于托尼,而其文章风格则师法于魏晋。鲁迅欣然接受了刘半农的对联,说明他对这样的评价是认可的。从鲁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哲学上,尼采的思想对鲁迅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他的某些思想可能直接来自于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等。作为一个19世纪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十分超前。其思想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他认为,理性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于审美,只能靠艺术来拯救人生。
  尼采对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直接受其影响的文学家也为数众多,其中就包括鲁迅。
  从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尼采哲学的影响。鲁迅对于生命的体验可谓孤独与悲凉交错,绝望与抗争纠缠。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一个战士,他的武器就是批判。他批判中国的旧文化,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批判黑暗的政治,批判“正人君子”,批判一切他认为应该批判的东西。在《野草》中的《这样的战士》一文中,鲁迅这样描写:“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但他举起了投枪。”虽然“战士”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取胜,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了投枪”。人们称鲁迅为文学家、思想家,但没有人称他为理论家。和尼采一样,他对理论也持着深深的怀疑的态度。五四时期,曾有很多青年给鲁迅写信,希望他能够指点人生的道路。而鲁迅在《华盖集》中的《导师》一文中说:“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三、《野草》的现代艺术特征
  鲁迅的国学功底深厚,也阅读和翻译过许多国外的文学作品。从总体上看,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是负面的。他在《华盖集》中的《青年必读书》一文中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外国书”不仅影响了鲁迅的生命观,也影响了他的艺术观。所以,我们应该把鲁迅的作品放在当时现代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理解《野草》的审美意蕴。   19世纪中期以后,艺术家们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影响,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美术、音乐、文学等领域相继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如音乐艺术中的印象派,文学和美术中的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现代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着重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心理感受。2.抛弃写实的描写法,其所描述的事物和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物相差甚远。3.依靠形象进行暗示、烘托、象征等手法来揭示人物的感觉和精神状态。4.故事情节常常似有若无, 人物形象往往扑朔迷离, 作品的意义也总是带有抽象性和象征性。
  现代艺术的这些特征在《野草》中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现。例如:
  《影子》中的影子在“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来向人告别;《野草》中的《死火》一篇中被冰冻的火焰“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这些描写都是超现实的。读者可以通过作者对影子和死火的描写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但这种感受却难以言表。“空虚”“绝望”“彷徨”“抗争”“不屈”等语词对读者理解作品也许有所帮助,但面对着作品,这些语词却苍白无力。
  《过客》中的人物既像现实生活中的人,又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其情节也无合理性可言。然而,作品所表现的抽象内容所具有的合理性恰恰寓于其表面的不合理性之中。《野草》中的其他作品,如《求乞者》《复仇》《这样的战士》《失掉的好地狱》等,也都带有鲜明的现代艺术的特征。
  现代的艺术家敢于面对现实,也敢于面对自己,敢于否定现实,也敢于否定自己。现代艺术正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中发展的。
  四、《野草》的审美分析
  艺术通常被认为是表现美的,但在《野草》中却表现出了许多被普通语言叫做丑的东西。我们应当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呢?
  其实,除了《野草》,许多与鲁迅同时代及比鲁迅更早的艺术家的作品也都有相似的倾向。它们所表现的内容时常令人不快,甚至令人反感、恶心,其典型者如蒙克的画《呐喊》,波德莱尔的诗《腐尸》等。现代艺术表现出的这种倾向是对传统艺术观的反动。美的艺术品固然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感,但是对于无利害的、纯粹的美的追求会使艺术走向“为艺术而艺术”之路,最终使艺术品降低为可爱的玩物。现代艺术更加看重的是真。相对于真而言,审美的愉悦或不愉悦已经退居于次要的位置。从审美的角度看,真是对美和丑的超越。
  现代艺术所追求的真乃是心境之真,而非形象之真。从形象上看,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相去甚远,例如《野草》中对人说话的影子、被冰冻的死火、一次次举起投枪的战士等。但从内容上看,作品则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对于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而言,叙事语言苍白无力,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创造出虚拟的,甚至荒诞的艺术形象,使用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手法使得现代艺术作品产生了很强的震撼力,与此同时,它也使读者感到深奥和神秘。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常常是难以理解的。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曾这样感叹:“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
  简单地说,“美”表现的是和谐,而“丑”表现的是不和谐。现实(包括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界)中有许多不和谐的东西。艺术作品中的美常常是以掩盖、歪曲、抹煞现实中的不和谐为代价的。现代艺术中的丑以艺术的形式模仿现实中的不和谐,表现人们心灵的痛苦,通过对审美愉悦感的否定来揭示不和谐的真实性。《野草》中许多作品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是来自作品所表现出的丑,而是来自作品所表现出的真,例如《死火》中选择“烧死”自己的死火。当然,这种真只有读者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得到。
  现代艺术对于真的追求使得艺术品具有了社会批判的功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艺术作品的批判功能与政论文章的批判功能是不同的,它起到的更多的是启蒙的作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鲁迅的古文功底深厚,从《野草》的艺术成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鲁迅是一位当时中国极具现代气息的艺术家。
  (责任编辑 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