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信访法治化问题研究毕业设计

. .. . 中国当代信访法治化问题研究毕业设计 目录 任务书i 摘要ii Abstractiii 目录iv 第1章 绪论1 1.1选题目的和意义1 1.2研究现状评述1 1.3研究方法3 1.4可能的创新点4 第2章 我国信访制度概述5 2.1 信访的概念与历史缘起5 2.1.1 信访的概念与特征5 2.1.2 信访的历史缘起6 2.2 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7 2.2.1 政治参与、意愿表达功能7 2.2.2 权利救济、维护法治功能8 2.2.3化解纠纷、促进和谐功能8 2.2.4 权力监督、民主法治功能8 第3章 信访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9 3.1 信访制度实施中的困境和难题9 3.1.1 信访立法滞后9 3.1.2 信访机构多而杂9 3.1.3 信访解决机制的非终结化9 3.1.4 侵犯信访人员权利现象严重10 3.1.5 信访解决方式的“批条”化10 3.2 信访制度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10 3.2.1经济社会因素10 3.2.2政治法治因素11 3.2.3历史文化因素13 第4章 信访制度法治化必要性与他国制度启示15 4.1 信访法治化的涵15 4.1.1 信访“良法”涵15 4.1.2 信访法律法规的至尊性与严格执行15 4.1.3 涉法信访问题司法裁决的最高权威性和终局性16 4.1.4 信访权利的司法救济16 4.2 信访制度法治化的必要性分析16 4.2.1 信访法治化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容17 4.2.2 信访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17 4.2.3 信访法治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17 4.2.4 信访法治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出路之一17 4.3 域外民众诉愿机制简介及与我国信访制度比较18 4.3.1 其它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简介18 4.3.2 我国信访制度与其它国家民众诉愿机制的比较19 4.4 世界各国民众诉愿权利实现途径给我国的启示20 4.4.1 民众诉愿纷争的解决需要司法救济之外的救济手段与途径20 4.4.2 司法救济之外的救济机构必须独立、有权威20 4.4.3要充分发挥代议机关及其成员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20 4.4.4 司法救济之外的救济机构应由法律工作者介入21 4.4.5 司法救济之外的救济方式必须灵活简便21 第5章 推进我国信访法治化的具体思路22 5.1在法治的框架下重构我国信访制度22 5.1.1 规信访的主体及其权责22 5.1.2 提高信访立法规格23 5.1.3 建立有效的信访终结机制23 5.1.4 完善信访监督体制24 5.2 其他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24 5.2.1 完善公民知情权和国家政务公开制度24 5.2.2 信访与行政监察制度相结合25 5.2.3 修改行政诉讼法,树立司法权威25 5.2.4 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设立小额法庭26 5.2.5 修改代表法26 结 论28 参考文献29 .参考资料. . .. . 第1章 绪论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信访这一人们以前所知甚少、关注甚少的领域,在近些年尤其世纪之交以来,日益成为人们注目的社会热点。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治交往和社会现象,信访活动是应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管理者的共同需要而产生的。自 20 世纪 50年代形成以来,信访制度逐渐成为党直接了解社情民意和人民群众直接表达利益诉求、寻求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党群联系、增进党群感情方面发挥了其他政治制度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信访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特殊渠道和申诉维权的表达平台,是反映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社情民意的信息库,是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和国家政策的调节器;信访工作是联系公民的桥梁和窗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器和安全阀;信访工作者既是党委和政府的挡箭牌、消防员,又是信访人的代言人、出气筒。公民信访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信赖和监督,对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服务、责任、高效、透明、有限政府具有特殊意义。能否依法并高效做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是衡量执政者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信访制度在联系群众、了解民情、接受监督、提供决策信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中国当代的信访所涉及的容及其存在的问题己经突破了中华人民国信访制度设计者的初衷而成为久治难愈的社会病。“它不仅是相当一部分群众的难解之痛,也是一些政府部门挥之不去的心病。” 赵蓓蓓让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人民日报2005年4月22日。

对此,社会普遍感到困惑不满,因此与信访相关联的系列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基层镇村企业,社会各阶层为了找寻信访问题的破解之道而冥思苦想,最后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必须指出的是,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作为社会制度层面的信访制度也必须适应当代中国的改革大潮、顺应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而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法治化的角度对信访制度加以重新审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研究现状评述 (一)专著之介绍 中国有两本重要的专著全面介绍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本为1996年刁杰成编著的人民信访史略,另一本为2005 年由梁川主编的信访学概论。人民信访史略一书的容偏重“历史层面”论述,藉此可以清楚了解1995年之前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过程和背景。信访学概论一书则偏重“制度层面”论述,藉由本书可了解信访机构处理信访工作的程序,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信访制度的运作,是近期了解信访制度相当重要的专著。

2007年,出版了三本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信访专著,第一本是洪勃著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此书的焦点是信访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命运。主要涵括信访的概念、制度的形成,以及信访制度突破的契机、路径等,是现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第二本是金国华、汤啸天主编的信访制度改革研究,这是一本较为全面的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专著,也是近期信访专著中篇幅最大的。这本专著从理论概述、制度运行、权利义务、改革探索四个方面,用大量的调查表格数据对信访制度改革进行了理论创新。最后一本是朱应平教授著的行政信访若干问题研究,朱教授用规的行政法理论从主体、行为、救济三个方面对行政信访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是近期信访专著中理论性最强、研究最深入的一本专著。该书系统地建构了行政信访的理论框架,改变了过去信访专著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局面。另外其它著作也零星提及信访制度及其功能,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再赘述。

(二)相关论文之介绍 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性论文有200多篇,如应星的信访救济一种特殊的行政救济、晓力的信访的制度逻辑、高武平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周梅燕的中国信访的制度困境及出路、于建嵘的当代农民的以法抗争以及行政学院学者肖唐镖的二十余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等等。近五六年硕士和博士论文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建国初期信访及信访权利问题分析等10篇左右。论述之方向大多从制度方面对信访制度进行探讨,大体上不超出1、信访制度的历史演进;
2、信访制度的产生基础;
3、信访制度与其它救济制度之比较;
4、我国当前信访现状之分析以及存废之争;
5、信访制度之改革等围等几个方面。郝建臻.我国信访制度的宪法思考[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1-46。

(三)域外相关制度研究 国外称信访为民愿表达。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中国的信访与国外的民愿表达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国外的民愿表达机制对中国仍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日本的苦情制度、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法国的调解专员制度以及中国香港的申诉专员制度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各级信访机构对瑞典荷兰芬兰、法德美加、香港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并撰写了多份考察报告,对其类似机构的运作情况在人民信访等期刊、国家信访局等作了介绍与比较,这有助于开阔眼界,洋为中用,改进工作。对国外相关制度的研究,也对本文的撰写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综上可知,国学者对信访制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信访制度历史的梳理;
二是对于信访过程的个案分析;
三是针对目前的制度问题开展的对策性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功能分析、社会角色分析、制度成本收益分析、博弈论等等,侧重于经验性的分析和研究;
关于信访制度的改革取向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分别是强化信访权力和废除信访制度,还有一种是折衷派适度改革信访制度。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关于信访制度的研究成果主要局限于历史角度和政治层面,缺少从法治化视角的探究。本论文则致力于此,争取为中国当代信访制度早日实现法治化添砖加瓦,略尽薄力。

1.3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对信访制度的解释以及信访法治化的探究,必须根植于对社会、政治现实以及它在社会政治系统中所应发挥的功能的理解,而这需要深入社会与政治层面,进入制度运作的部,通过大量材料的掌握和感性体验,尽量接近制度的真实面目,把握其运作的律动,从而为规性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历史分析“在情境理性立场上,我们研究制度的时候,不仅关注制度的逻辑结构,而且关注制度的历史。” 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信访制度的演绎逻辑和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逻辑具有相互呼应性,受到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演绎逻辑的规和制约,又以其自身在的特定性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生活发展演绎的轨迹。因此,有必要把制度的在运作逻辑放到制度的历史过程当中去考察。从政治、经济、社会与信访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且从一种进化动力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关系,因而也就有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同一制度的不同功能及其治理模式的比较,也只有从制度的历史演进中才能够把握制度与制度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国政治发展的在逻辑。

(三)比较研究和统计分析。历史与现实、国与国外、个案与通例等的多维比较,通过这些对比发现并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为我国当代信访制度早日实现法治化做贡献。同时,积极利用、吸收先进的相关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信访制度的研究更翔实、更系统、更具说服力。

(四)非规性的分析。即将各种解释置于理性审视以及涉及制度功能的经验理解的理论探究之下。本文则试图在对现有经验性材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的把握进行较有说服力的分析和阐释。

本文还采取了其他方法,在此不再一一列出。

1.4可能的创新点 (一)本论文将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深入分析信访法治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简单的勾勒出信访制度的历史变迁,使人们对信访架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二)本论文对社会转型时期信访问题和当下信访量激增的根源进行微观的、深层次的探析。从原因入手,“逆流而上”,找寻信访改革的最佳出路信访法治化。

(三)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论文透过国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信访理论和实践,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避免再犯相同或类似的错误,推动信访法治化研究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四)本论文不仅回顾信访历史而且对域外民愿表达制度进行探究,密切关注国外的动态并分析其异同,从而实现“洋为中用”。

. .. . 第2章 我国信访制度概述 2.1 信访的概念与历史缘起 2.1.1 信访的概念与特征 信访,其本意是来信和来访的简称。1972年12月22日,中央在转发关于加强信访制度和维护首都治安的报告的批语中,首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信访”一词。信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 2005 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