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园之园遭劫难教学设计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杨莹莹知识分享

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杨莹莹 康乐里小学 15810691231 实施者 杨莹莹 康乐里小学 15810691231 指导者 胡秀荣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13391959108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万园之园”遭劫难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品德与社会 学段 高年级 年级 五年级 授课日期 2016.5 教材 首都师范大学版品德与社会课五年级下册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五年级学生应达到“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在“万园之园”遭劫难一课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万园之园的壮丽华美与圆明园现在的破败景象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发现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而利用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关键性问题。课标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通过列表对比、运用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

本课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问题”成为一条贯穿课堂始终的主线,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更通过学生课上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提高对于历史事件背景的反思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要求学生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就是引导学生知道我国这段屈辱的历史,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上占有较重的分量。本单元共有四个主题“鸦片敲开国门”、“丧权辱国之痛”、“救亡图存的探索”、“民族解放之路”。这四个主题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事件与人物,力图引导学生了解到中国曾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凌辱,知道许多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之路英勇奋斗,从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以及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本课是第二主题中的第一个内容,旨在通过“万园之园遭劫难”这一史实,使学生知道列强在圆明园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此激发学生对列强的愤恨及奋发图强的志向。在这一内容下教材只呈现了一张万园之园的复原图,一封雨果的信,一篇学生的参观日记。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高认识,教师应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及时补充资源,丰富学生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文物毁灭、流失产生惋惜之情,痛恨侵略者的可耻行径,从而激发学生强国之志报国之情。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将一言堂似的满堂灌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研究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优势 1、 在课前对于学生的广泛访谈中,教师了解到通过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学生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了有初步了解,并且本校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强国之志,报国之情。

2、 学生初步具有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如迅速默读、提取信息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上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不足 1、 由于这一历史事件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于事件背景原因不是很了解,通过以往的教学我了解到,学生对于这段历史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侵略者为什么可以在我中华大地上逞凶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过,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2、 五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反思能力还很有限,如何通过这一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万园之园遭劫难一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以及对比探究、查阅资料、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自主发现、填写表格、师生讨论等。

1、 在合作学习中为学生提供表格,引导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更有目的性的、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合作学习,用表格将当时中西方在武器、科技以及观念进行对比,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懦弱与西方列强的先进科技直观展示给学生,因此,多数学生借助表格能够做到思维比较清晰,理解比较透彻,能够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段历史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2、 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到“万园之园”曾经的风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录像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之后围绕本课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生成学生真正想要深入了解的问题,借助资料小组合作,尝试运用表格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3、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资源,引发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方便的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图片、录像等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了万园之园的辉煌,遭劫难的凄凉,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四、技术准备 教师自制PPT课件;
小组合作使用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需要学生完成的表格。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物的毁灭以及流失的惋惜之情,痛恨侵略者的可耻行径,从而激发学生强国之志报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认识历史事件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从对圆明园的零散认知到整体认识,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一段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与反思能力。

问题框架 1、了解学生对于圆明园的已有认知,明确本课研究主题。

2、通过看图片、资料等方式感受园中文物的珍贵,建筑的华美。

3、利用圆明园的曾经与现状这一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针对重点问题小组合作利用资料解决,填写表格。

4、得出结论,突破难点,表达情感。

教学流程 入题、揭题 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本课研究主题 交流已知 建筑壮观华美 感受园中建筑的华美、文物的珍贵 文物价值连城 对比现状,提出问题 利用对比,提出问题 问题归类,理出重点 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填写表格 填写表格 师生诵读,表达情感 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得出结论,突破难点,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分析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主题 【教师谈话】有同学利用双休日走进了一所公园游览,你们看看他拍的照片,猜猜这是哪 (PPT出示照片) 学生看图,迅速得出结论这是圆明园。

2、了解学生已知,激发思考 【教师】关于圆明园,你了解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知识积累,如圆明园曾经辉煌,现在破败,因为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后又放了一把大火烧了圆明园,等等。

(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万园之园”、板书“遭劫难”,写出“建筑” 、“文物”两词) 激趣导入, 直切主题 初步交流自己对于圆明园的了解 通过看照片的方式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主题,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万园之园”的辉煌 三、 通过对比,提出重点问题 【教师】圆明园内曾有过哪些著名的建筑 学生可以简单的谈谈,如说说建筑的名字(方壶胜境等)。

【小结】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大作家雨果也赞叹不已(PPT投影出示雨果的话)。圆明园内有数不清的建筑群,我们来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建筑。

(1)(PPT方壶胜境 图片) 【教师】请说说关于这处建筑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A 这处建筑叫什么 【教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把它的名字记录下来。

学生B它为什么叫方壶胜境 学生C我认为方壶胜境的意思就是像仙境一样的地方。

学生D这处建筑美得像仙境一样,所以就叫方壶胜境。

学生E 这组建筑很有气势黄色的琉璃瓦象征着皇权,阶梯洁白如玉。

学生F 这组建筑群是修建在水里的 【教师】你观察的真细致,当夏天清晨,水雾蒸腾起来,人站在岸上看着这影影绰绰、若隐若现的建筑,觉得它就好像 学生众仙境一般 确实,方壶胜境就是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境为题材而建造的,你知道哪处仙境吗 学生猜,最后揭示龙宫(学生记录) (2)(PPT万字房图片)根据建筑特点,推测一下这处建筑可能会叫什么 学生A这个字是中国古代的“万”字,我认为它应该叫“万字房”。

【教师】在皇家园林里修建这样一座“万字房”有什么内涵 学生B意寓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教师】像“万字房”一样建筑形式奇特的房屋在园中还有一处(PPT田字房图片) 学生齐田字房 【教师】那它又有什么深刻内涵呢 学生C表示皇帝重视田地,重视农业。

学生D告诫大家农业是国家之本。

【教师】圆明园中的建筑有美好吉祥的含义,体现出中式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3)【教师】咱们再来看两张图片,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PPT出示圆明园曲院风荷与西湖曲院风荷图片) 学生A这两张图片上的建筑很相似。

【教师】圆明园中有仿照西湖十景而建的建筑,咱们来看看。

(PPT列出西湖十景名字、图片) (4)【教师】我们一起看看海晏堂的一段录像,之后说说你又能了解到什么 (PPT播放关于海晏堂的录像) 学生A海晏堂前的喷泉很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