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鲁、琼两省普通初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专题3,生物与环境(2)

2020年鲁、琼两省普通初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 专题3生物与环境 第2学时 薛 红 刚才我们是看了佳木斯市五中王悦老师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并对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将再结合一个教学案例,是来自齐齐哈尔市三十四中的王晶哲老师的课,这节课的标题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插入教学视频课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十四中 王晶哲老师 薛 红 那么这节课在导入的时候,她出示了一个鱼缸,让学生们观察在鱼缸中生活的小鱼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两位专家谈谈对她这一教学策略选择的看法。

朱正威 她要研究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在开始时,是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引入。我觉得这个引入是比较简单和便捷的。因为鱼缸大家都很熟悉,也许他们的实验室中就有。浴缸中有游动的鱼,有水草。通过展示来引起大家的一个意识生活在鱼缸中的生物需要怎样的一个环境。这种方法很好,也很简便。鱼缸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学生也能说出来。第二个是,类似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引入。这样来看,如果什么也没有,也没有关系。在座的学生们和老师都是生物,我们的生存受到了哪些环境因子的影响呢这样也是可以引入的。这样就说到了引入,引入一要切题,一不要过分繁琐,不要用很多的时间来绕弯。从这一点来看,这节课是做得很利索的,做得很好。

李晓辉 我补充一点,非常简洁,这我非常同意。第二点是,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研究环境当中一个一个的因素,从方法上来讲,它不是笼统的,所以就非常有必要把生态因素这个名词提出来。为什么说是名词呢因为从这个引入来讲,还不能上升为概念的程度。因为学生们还只是刚刚知道有某些因素,生物的因素和非生物的因素。所以从这点来讲,从引入来讲,渗透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变量研究的单因素控制。所以必须把它分解成为一个个因素的问题。这为学生之后开展实验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朱正威 她这会用板书表示出来了。

朱正威 统称为生态因素,有生物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做了一个简要的归纳。

薛 红 老师通过一个小小的鱼缸,将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了影响生物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具体在讨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哪些影响的时候,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呢请大家看下一段的视频。

插入教学视频课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十四中 王晶哲老师 薛 红 这一段视频,王老师非常巧妙地采用了一个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的影响这样一个实验。那么请朱老师和李老师对这一段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下点评。

朱正威 第一个,我想首先是符合课标的要求。因为课标在这一部分有一个活动建议,这个活动建议是关于在实验室条件下来探究鼠妇或蚯蚓等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生活的影响。我想,有些教科书也写了这个实验。而王老师在这部分是自己新设计了一个实验,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使用了霉菌。当然,王老师没有说到用了哪一种霉菌。因为这时学生还没有对分类非常清楚。笼统地说是霉菌。有很多的因素要影响霉菌的生活,从课例来看,主要是强调温度这个因子,如果别的因子都不变的话,变量主要是温度。从这一点来看,关于变量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准确的。我想这是第一个,她是符合课标要求的,从而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第二个是她的活动设计得比较巧妙。因为霉菌是很容易培养的,也很容易让学生动手去做的,而且不一定都要在实验室来做的,这是很有意思的。只要讲清楚了基本的情况之后,学生们可以回家去做。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如刚才的汇报之中,有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样来看,选题选的好,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这个活动。我想这是第二个很好的地方。这里还体现了把课外和课内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再有一个,从课堂上来看,她采取了一种很重要的形式,那就是各个不同小组、不同人做了具体的汇报。从这个汇报来看,对学生们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都要求有投影,写出怎么做的,第一天怎么样,第二天怎么样的,第三天怎么样,第四天怎么样,都要记录在案。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仅仅进行交流,还进行了讨论。其中好像有一个实验不是很成功,大家还分析讨论其原因。在这样的过程当中确实能够培养学生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们既是弄清科学的事实,获得科学的概念,同时科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其中隐含着的,还培养了学生们研究的兴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们做这个探究还是不做这个探究是大不一样的。再有一点是,这位老师虽然年轻,但是她调控教室中学习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学生中有一个不成功的实验,她也带着学生进行了分析是什么原因。我们通常会想都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应该怎么办呢还是应该回到这个主题上,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因子,这个环境因子没有控制好。从反面也是要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她有比较好的这样一种调控能力。所以就这个内容来讲,是落的比较实的、做得比较好的。

薛 红 李老师,您有什么看法吗 李晓辉 我特别同意朱老师的观点。因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往往采用一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身也是一个活动,并且是一个分组的活动。前面在王悦老师“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课中也提到,刚刚朱老师也提到了,这一块的教学我们会设计一些活动来进行的。从活动的角度来讲,借这个活动,我想提几点建议供大家来参考活动对于我们这一块知识的教学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我想可能体现在三个角度第一个体现在知识,涉及到对知识的形成或者知识的理解。第二个体现在方法或者技能,科学方法。第三个体现在情感。如果从这堂课来看,比如说从知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学生分组,实际上探究了温度这个生态因素的影响。其实学生们分组还做了湿度和空气。并且学生们通过这个角度得出了温度对生物有一定的影响。具体的影响老师并没有设计,那是属于知识细化的问题。所以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应该是有效的。第二个从方法上来讲,我们可能更多地强调了科学。比如,这里面主要是学生们分组合作探究。如果是探究的话,探究按照一种什么样的科学的程序来做。比如,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时,我们很关注变量的设计。无关变量有意无意地在做,比如说,那个同学把一个馒头一分为二,其实他就是在控制无关变量,以及最后对结果观察和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是非常科学的。所以第二个角度,活动是否有效是看方法是否是科学的。第三个从情感上讲,我觉得主要是要自然地引申。比如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们讨论在哪有霉菌。这对于学生们形成假设是非常有价值的。否则学生们根据什么来说明这个因子会对霉菌产生影响呢这就引导学生开始关注生活。

薛 红 主要是先观察现象,后提出问题。

李晓辉 对。分组的合作,特别是,刚刚朱老师也提到的,那一组没有出结果的。我觉得这一组的孩子很有勇气的,把一个没有结果和没有结论的东西也敢于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这挺不容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情感态度层面的东西自然就会表现出来。所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看,这个活动是很有效的。有效的活动才能达到我们这样的目标或者目的的。当然在整个实施上,包括如何设计、如何组织、如何调控,我觉得,从技术层面上,这个老师把握得很充分、很好的。所以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薛 红 在看课堂上的时候,我感觉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很高。他们在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是非常细致的、逻辑性也很强。尤其是,第二组,他们的实验是不成功,但是他们说我跟他探究的内容是一样的,也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但是我使用的材料是不一样的,我用的是橘子。我觉得学生们的逻辑思维,他跟前面汇报组的逻辑关系都能说出来,感觉上课堂上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实际上,我觉得也隐射出教师平时对学生们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的培养。实际上也隐射出老师的科学素养是非常高的。这是这节课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有一点我感觉就是说,老师选用的材料特别好。选择探究影响霉菌生活的因素。我觉得这在生活当中是很容易发现霉菌的,橘子往那一放,可能过段时间就发霉。也很容易采集,学生们在家就可以做。我觉得这个入手点是非常好的。我觉得这个经验还可以推广。

朱正威 可以推广。但是这个实验不太好的是不好量化。在多大的表面积上有多少的菌落,这是不太好量化的。如果能够量化就会更好点。所以课标上建议用鼠妇,主要是排除几个因素,全班可以得出一个数据来。这是唯一的毛病。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实验都非常全面的。但这很适合学生们,不需太复杂自己就能完成了。

薛 红 那么老师对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是怎么教学的呢请老师们跟我一起看下一段视频。

插入教学视频课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十四中 王晶哲老师 薛 红 这一段视频,老师提供了四组图片,每一组都表示了一个含义。比如说,第一组图片代表了种内的互助关系。第二组是种内的斗争。后面还有种间关系,种间的捕食和竞争。请二位专家对这一段视频,她对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一下点评。

朱正威 因为在一堂课这么进行下来,除了引言,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任务是比较重的。所以课堂的前面是一个探究,后面的是要轻一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可能有更多的讨论和更多的学生活动。实际上,从一堂课来看,学生活动的数量也应该适当地控制的。还是需要老师引导、老师讲解和老师总结的。所以课堂的后半部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就采取了用典型的图片来展示的一种方式。应该说,就一堂课来讲,要完成这两个内容,这地方搁的轻一点,不占用更多的时间,应该是适当的。这样展示之后,要总结到几个基本概念上种内关系、种间关系、适应等,还是比较简洁的来完成任务的。如果要讲到什么缺点呢因为展示的图片总是有限的,多一点会更好,种内关系有各种各样的,种间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展示之后,还能请学生说出其他多样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一些。因为要形成一个概念,要形成一个认识,我们不宜一个例子就得出一个东西。一个例子就得出一个东西,这是不科学的。要有诸多相同的现象之后,我们才能概括得出一个东西。当然这个要求就稍稍会高一点。可能会占的时间更多一点。当然,也可以有别的办法。比如,可以留一个作业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们不要举已有的例子,而是举其他的例子来说明,下节课大家进行汇报就可以了。

薛 红 这样对学生思维参与的深度有所加深。

朱正威 我们现在要形成一个概念的教育,或者要形成一个基本认识的教育,常常容易出现一个例子就得出一个结论,这不叫科学精神,不叫科学态度。科学研究绝对不是这样的。要做很多很多的研究,都是这样的,我才得出一个规律。别人用其他材料来重复,也是这样的,才能确认结论是这样的。科学研究应该是这样。不要养成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一个东西来的习惯。这个习惯就不科学了。

李晓辉 我也特别同意朱老师这个观点。我接着您这个说,而不是说这个课本身。因为实际上,有些老师不是特别的理解,其实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是不可能对一个概念提供全面的例子的。所以编写教材的时候,可能是提一个例子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的时候可不要误解为这一个例子就能把我这个概念解决。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我刚才受到朱老师的启发,我特别同意这一点,并强调一下。第二点是,王老师的这个方法,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很有效的。当然这个有效跟认识也有关系。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讲解,只不过是一种案例分析的讲解,本质上方法是一种讲授法。但是这种讲授法对最后的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落实,我觉得就知识而言,比前面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落实更到位、更明确。为什么呢比如说前面提到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扩展为温度对生物产生什么影响。那么温度对生物到底产生什么影响呢实际上对学生来讲,他们更多的形成了一种认识。具体是什么影响。从知识角度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