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三语文模拟考试

n 2010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与其他系统无关”错误。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研究者,特别是作品面对读者,社会文化系统与之都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2.C(由第四段可知,“民族精神和力量”、“责任、道德、伦理”都是公共生活的表现,都与诗歌有一定的联系,故A、B项正确;
C、D项与第五段对应,但C项“把诗歌换成武器投入战斗”错误,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民族危亡的时候诗人要去打仗。) 3.A(B项对应第四段,“责任、道德、伦理”仍属公共生活,属“公共的东西”。C项“带给诗人的不是压抑”与原文第六段“可能压抑了诗人”不合。D项“作家也需要保守和秩序”与末段“必要的保守和秩序”相比,表述不严密。由第二段可判断A项正确。) 4.B(两个“以”均为介词,拿、用。A.“因”均为介词,第一个为“凭借”,第二个为“趁”。C.“且”,第一个为连词,表另起一事;
第二个为副词,尚且。D.两个“乎”均为语气词,第一个表反问,相当于“吗”;
第二个表揣测,相当于“吧”。) 5.D(②⑤分别为商鞅和小人的做法。) 6.C(此文旨在反驳苏轼对李斯的评价,批评李斯“趋时”“中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错误,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 7.(1)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重点词语“甘”、“便”、“严法”)(3分)(2)虽然(他的言论)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重点词语“间”、“治”、“要”)(4分)(3)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愿吗(重点词语“卒”、“志”。反问语气)(3分) 8.比喻。以头盔比斗笠,以铁甲比蓑衣,(1分)暗示了天气的恶劣,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家儿女吃苦耐劳的精神。(2分) 9.该诗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形象描绘了农夫一家老少冒雨插秧的情景,表现了农民的繁忙与艰辛。(2分)后四句选取了农夫与妻子问答的细节,表现了农夫插秧顾不得吃饭的同时,还叮嘱不让家禽糟蹋秧苗的担忧,耐人寻味。(3分) 10.(1)任重而道远(2)日薄西山(3)齐彭殇为妄作(4)不如早还家(5)安得广厦千万间(6)燕然未勒归无计(7)纵使相逢应不识(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1)父亲是一个勤劳俭朴的农民。他辛苦了大半辈子攒足了钱盖起了小洋楼,清理院子不辞辛劳自己动手。(2)父亲为人淳朴,容易满足,不讲排场。(3)父亲仁爱,具有悲悯情怀,盖房子还不忘禽、畜、鸟的栖息安宁。(4)父亲胸怀博大,营造自己家园不忘其他生命。(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2.(1)“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是父亲行为的见证人;
(2)“我”与父亲的对话构成了主要情节,其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我”的言行衬托了父亲内心的富有和境界的博大。(每点2分) 13.运用对比、拟人和层递的手法,交代了父亲不拆院里鸡窝狗窝羊圈的原因,呈现了父亲理解体恤动物的内心活动,表达了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修辞手法和作用各2分,语言通顺1分) 14.1父亲外表和言行朴素,但时时给我以启迪,如在建房过程中屡屡给“我”以哲理的启迪,故值得“我”用一生去理解。(答题时要紧扣“哲人”、“一生”,每点1分,语言通顺1分) (2)①“家园”不等于大房子,它还包括人文环境,包含亲情、人情和内心世界。②“家园”不仅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
是人类的,也是动物禽鸟的。③所谓家园,应指栖居的环境和谐温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给人以宁谧的感觉的地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语言通顺1分) 15.D(A.掉以轻心;
B.源远流长;
C.视频) 16.B(秘而不宣保守秘密,不肯宣布。符合语境。A项,“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作画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丰富的材料。用于“言论”不妥,应用“信口开河”。C项,充斥充满;
塞满。多用于贬义。D项,依附附着;
依赖;
从属。根据语境,此处应为“依托”。依托依靠;
凭借。) 17.A(B项,成分残缺,缺少“行动”的谓语,应在“打击”前加上“开展”;
C项,“形象”“代表着”“载体”搭配不当;
此后一句偷换主语,可改为“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
D项,语序不当,应为“更科学的思路,更切实的措施”。) 18.[示例](1)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2分) (2)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2分) 19.[示例]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5分,每点1分。) 20.[示例](1)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你这么优秀,肯定没问题。(3分) (2)不就是30分嘛凭你的实力,没有它,北大照样考得上(3分) 21.(60分)参照2009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文言文阅读材料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法度,不需要等到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中期,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以求仕进。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好处,更加酿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即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好处,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实行暴政且还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沿袭且认为是好的做法了。李斯推测试探始皇和二世的心,(认为)不这样做(鼓吹实施暴动)就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禁止读书人的言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荀子的学说啊,只不过迎合形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始皇和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效仿商鞅,他不施仁政,也是为了迎合形势罢了。

君子做官,自己得到擢升也不会埋没有才能的人;
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学问见识不对,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国君行为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国君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
明知这样国家将灭亡而继续实施,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幸免。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大概上天要诛杀恶人,到一定时候必定会应验啊 再说有的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他的言论)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且把罪过牵连到了荀子,这不也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
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鞅禁止他国人来秦游历仕进,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他国之士,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愿吗所以大家都说利用严刑酷法来治理国家的话,就足以亡国啊,就是这个道理。但我认为善于探察国君的内心,一切改变自己的初衷而曲意顺从满足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是特别可怕的啊特别可怕的啊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