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的感言】 失眠感言

  最近,笔者从报纸、网络上看到从《中国青年报》上转载的《一位纪检干部的感言》:“凡是在反腐败一线工作过的人都有这种感慨――总是缺少案件线索。不仅没有人提供线索,而且很多人对反腐败讳莫如深”云云。作为一个曾“在反腐败一线工作过的人”,读后总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位纪检干部部的说法,与2005年6月安徽省纪委“专家”的高论如出一辙。安徽省纪委的“专家”在对安徽省18个县(区)委书记因贪污受贿而落马进行的所谓原因分析时说:正是“绝大多数十部的沉默”、“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形成了这些贪官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只不过,前者认为反腐败难以深入开展的责任是由于“没有人提供线索,而且很多人对反腐败讳莫如深”造成的,后者则把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责任归咎于“绝大多数干部的沉默”,是他们的“沉默”为腐败行为的愈演愈烈提供了“黑色土壤”。
  我对这种把反腐败难以深入开展和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责任,归咎于广大干部群众“没有人提供线索”和“绝大多数干部的沉默”的观点不敢苟同,因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笔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在市检察机关经济罪案举报中心担任副主任,90年代中又担任过某区检察院检察长,应该算是“在反腐败一线工作过的人”了吧!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干部群众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对象。
  不同形式的举报和反映。我最深的感受是广大干部群众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他们与腐败行为的斗争非常坚决。即使走在街头巷尾,也能听到群众痛骂贪官污吏腐败的民声。他们并没有沉默。以安徽省为例,腐败分子王怀忠在亳县当县官时就开始腐败了,广大干部群众一直反映、举报他的问题,但是丝毫影响不了他在仕途的高升。他被提拔到行署、地委当专员、书记后,腐败也随之升级,被人民群众骂为“王坏种”,投寄到上级反腐败机关的举报材料以麻袋计。王怀忠反而边腐边升,越腐越升,一直升到安徽省副省长。这个“王坏种”曾得意洋洋地说:“你们告我一次,我升一级”,一再表示“感谢纪委”。对我们反腐败机关来说,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怎么能怪干部群众“不提供线索”呢?
  平心而论,有的地方、有的时候、有的干部群众不愿提供线索和沉默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所在的反腐败机关不作为造成的――当人们满怀希望,甚至三番五次地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反映给反腐败机关后,腐败分子不但得不到应得的惩处,有的反而步步高升;举报人不但得不到应得的反馈和肯定,有的甚至受到腐败分子的打击和报复。试想,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人们选择沉默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
  反腐败斗争能否深入开展下去,关键取决于反腐败队伍的党性、素养和能力。反腐败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职业敏感、特殊嗅觉和感知能力。如有一位检察官在饭店吃饭,听到邻桌几个人争着结账。其中有个人说:“都别争了,让老X买单吧。他是一把手,吃喝嫖赌全报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位检察官就凭这么一句“戏言”为线索,查出了一起腐败案。香港一位记者仅仅看到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一身世界名牌的“行头”,就断定此人必是贪官。人们常说的“豪宅就是举报信”,“官楼就是举报信”,“二奶就是举报信”,“频繁出国就是举报信”,“子女经商发大财就是举报信”等,也无不应验。腐败行为千奇百怪,举报线索多种多样,关键是看反腐败队伍有没有反腐败的敏感、警觉和能力了。有人老是怪干部群众“不提供线索”和“沉默”云云,我感到很可笑。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是“拉不出屎来怪茅厕”。我看还是应从反腐败队伍自身找原因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