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包括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顺势应时,与时俱进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客观需要。绍兴县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三个文明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面临的新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已经达到或正在接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但相对于经济建设和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客观上看,主要有三方面的新情况:
  (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寻找机会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
  (二)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新变化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在新时期,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的人员流动,使外来人口成为农村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乏,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居住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农村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当前,我县正在率先推进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进程日益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占领我们的阵地。当前,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黄赌毒蔓延、社会治安恶化等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与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够直接有关。
  从主观上看,我县各级党委政府总体上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做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但在思想认识、管理体制、制度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偏、软、难。
  ――偏。表现在:(1)认识上的偏低。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思想上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的倾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到行动中去。(2)导向上的偏心。当前评价干部的政绩主要看经济指标,精神文明指标被当作“附指标”,在对干部的全面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很少,甚至被当作“软指标”,只凭总体印象、个别例子来对干部进行精神文明工作考核。(3)内容上的偏差。在创建过程中,一些地方缺乏对精神文明整体和系统的把握,认为搞精神文明建设无非是修几条路、建几个活动室、买几本书的思想、做法仍有一定市场,缺乏构筑融科技、教育、法律、卫生于一体的“大文化”框架的思想。
   ――软。表现在:(1)管理手段软。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往往只以宣传发动、行政命令组织群众参与公益性活动,因而缺乏强有力的硬手段,极易出现“发而不动”的情况,使创建工作陷入被动。(2)评价指标软。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些指标是难以量化的,如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就不能量化考核,成为“软指标”,影响评价考核。另一方面,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一些急功近利的领导干部是不屑为之的,该“硬”的手也就软下来了,精神文明建设随之就成了“软任务”,最后出现虚功“虚做”甚至不做的现象。(3)队伍建设软。只关注队伍的有无、多少,而不注重队伍质量的好差。当前,队伍中突出地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业务欠精、培训交流欠少等问题。
  ――难。表现在:(1)成绩巩固难。改善居住环境,建设文化设施,只要领导重视,舍得投入,成效往往比较明显。但要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不良习惯,倡导文明新风,尤其是要改变群众旧的生活方式就相当难。(2)活动开展难。客观上,由于群众需求的多样化,“众口难调”,有限的活动资源往往难以满足。主观上,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创建载体的多样性。如何不断创新载体,分层次、分对象地开展活动,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确是精神文明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重在建设、贵在落实、旨在为民的方针,注重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在创新思路、充实内容、拓展领域上下功夫,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围绕“一个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不断巩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向纵深发展。我们要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利用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激发群众参与群众性道德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抓住“二个重点”
  失土农民、外来人口这两大群体,数量众多、生活困难,为了生计整日奔波,心理上有失落感,再加上精神文化需求贫乏,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针对失土农民,要开展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外来人员,要建造一些外来人员公寓,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加强集中管理,使他们尽可能地享受到精神文明的成果。
  (三)实施“三个带动”
  1、以城市创建带动农村创建。当前,要围绕城乡一体文明的目标,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理念,用统筹的手段,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来抓农村,用现代化文明市民的标准来教育农民。要发挥城市人才、信息、资源优势,帮助农村选拔、培养、带好文化队伍,发挥“造血”功能。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城乡结对共建,通过开展思想工作联做、文化设施联建、环境整治联抓、文化活动联搞、科学文化联教、社会治安联防“六联”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以党员干部带动普通群众。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直接组织者。要利用基层党校等教育阵地,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各项创建工作中,党员干部要继续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带头实践,带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3、以载体建设带动阵地建设。要依托阵地,巧设载体,创新形式,把广播影视宣传、思想道德教育、科技卫生知识普及、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农村文化工作中,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这样做,既有利于锻炼农村文化队伍,又有利于发挥阵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四)健全“四个机制”
  1、健全领导机制。目前,各地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上已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分工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合力共抓机制。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并实施一把手对精神文明建设负总责的制度,坚持一把手“三手抓”、“三手都要硬”,抓实抓好。一把手不仅要富一方百姓,而且要保一方平安,建一方文明,要以此作为评价一把手政绩的主要依据。
  2、健全投入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要与财政同步增长。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个人捐资、社会筹资、银行融资、引进外资、利用民资等多种办法,进一步拓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3、健全管理机制。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市、县(市区)、镇(乡、街道)、村(居)的关系,确保政令畅通。要创新管理方式,采取“门前三包”和专业队伍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4、健全考评机制。要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积极探索“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的考核办法,正确发挥考核的导向性作用。在考核中要注意考核内容要全,考核指标要细,考核形式要活,考核结果要公。要与物质文明建设一起实行“双百分制”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使用和奖惩的基本依据。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福全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