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的哑谜]梁武帝

  据《南史・刘显传》记载:南朝梁武帝时期,有一个僧人(或某寺院)和人争田地,到官府打官司。这本是一起普通民事案件,但因为当事人之一的身份比较特殊,是个僧人,有关部门便不敢擅自断案,而是把案子层层上报,最后直达御前,请皇上亲自裁决。梁武帝萧衍草草看了几眼,就大笔一挥,在案卷上面批了个大大的“贞”字,然后退还有关部门,让他们照此办理。案子是判下来了,但这个“贞”字是啥意思,有关部门却不得其解,被彻底难倒了。后来,他们几乎问遍了所有的人,被问者要么张口结舌,找不到合理的解释;要么装聋作哑,一脸茫然的样子;要么尴尬万分,红着脸敷衍几句,总之没有一个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就连那些吃了一辈子法律饭,平时号称法学权威的专家学者,在这个大大的“贞”字面前,也统统败下阵来,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确确实实太愚昧、太无知。正在无计可施之时,有人突然想起尚书左丞刘显的学问还可以,水平很不错,尤其是他的脑瓜子特别灵,因而建议去问问他,从他那里或许能得到答案。刘显果然与众不同,很会脑筋急转弯,他一见这个“贞”字,就不假思索地道出了其中的秘密:皇帝的意思是要把田地判给僧人。为什么呢?因为“贞”字的繁体字可以拆分为“与上人”三个字,而“上人”又是对僧人的尊称,皇帝判案批个“贞”字,其用意还不十分明白吗?经办人员顿时恍然大悟,赶忙按照梁武帝的批示精神办理了此案。
  刘显之所以能够从这个“贞”字上精确分析、准确把握、正确判断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固然是他学问好、脑瓜灵,但更重要的还是他对梁武帝的为人十分了解,对他的思想脉络摸得非常准。作为皇帝的近臣,刘显当然十分清楚:萧衍做皇帝后,政治上有两个最大特点,一是“屈法申恩”,二是“佞佛误国”。“屈法申恩”就是优容士族,以换取他们的支持。这是梁武帝的一个重要政治策略。梁武帝即位之初,虽然很快就制定了《梁律》、《梁令》、《梁科》,法律条文相当完备齐全,实际上却根本不打算认真实行。他即位不久,便下诏搜罗以前的贵族,登记造册,一概予以任用,特别是对高门大族更是委以要职。由于士多职少,梁武帝又下令改革官制,增设许多职位以容纳士人就职。如公元511年,梁朝只有23个州,到539年便变成了107个州,增加了将近5倍的官职,这样就使更多的士族豪门有了做官的机会。为了笼络贵族、豪门和旧官僚,取得他们在政治上的支持,梁武帝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格外宽容――只要不危及他的统治,这些人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乃至杀人越货,他都也不闻不问,任其胡作非为;有的实在闹得太不像话了,为了平息舆论压力,给百姓一个交代,他处理起来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表面应付一番,最后并不深究。当然,梁武帝的“屈法申恩”,仅仅限于统治集团内部,对普通老百姓则又是另一种态度。“佞佛误国”指的是梁武帝萧衍是个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称帝后,不仅宣布佛教为国教,而且大修寺院,先后建造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座座规模宏大,极尽壮丽,耗费无数钱财,几乎把国库都掏空了。在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当时梁朝几乎人人信佛,仅建康(今南京市)一地,佛寺就多达500多所,僧尼有10万余人。梁朝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批评当时的现象是:人们过度地迷信佛教,使得“家家骨肉分离,人人子嗣灭绝”;“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寺院建筑耗尽”。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梁武帝还多次舍身佛寺,表示要出家做和尚,不当皇帝了。但是每次舍身,最后都由群臣用钱赎了出来,赎身钱共花了好几万万文。因此,梁武帝“佞佛误国”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财富大量流入佛寺,大量劳动力成为僧尼,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受到极大损耗,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既“屈法申恩”又“佞佛误国”的梁武帝,在涉及僧人与普通农民利益的官司中,手中的天平自然而然会向僧人一边倾斜。因此他在案卷文书上批一个“贞”字。也就毫不奇怪了;而他之所以批个“贞”字来回互其辞,则是属于佛门弟子的梁武帝碍于情面,对僧人不便露骨地进行袒护。这就叫既要当婊子,又想立贞节牌坊;既要偷鱼吃,又想避腥味。这个“贞”字确实是一个被高度谜化了的判词,批得实在深奥无比,妙不可言。要不是刘显对梁武帝的为人十分了解,对他的想法和要求把握得非常准确,学问再好,水平再高,脑筋再会急转弯,要破解这个谜一样的判词,显然也是非常之难的。
  然而,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刘显到头来也是如此。当梁武帝知道自己的判词被刘显破解之后,居然老大不高兴!一气之下,便将刘显的尚书左丞之职撸掉,把他放到地方上任职(《南史・刘显传》)。何以如此?原来梁武帝这个人不仅“好人佞己,末年尤甚(喜欢听别人的花言巧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越到晚年越如此)”(《魏书・岛夷萧衍传》),而且是一个十足的醋缸子,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关于这一点,钱钟书先生在其名著《管锥编》中,不仅一再尖锐指责梁武帝佞佛“害于其政”,而且对梁武帝“挟贵好胜”的浅薄无聊也颇多讥讽,称其“褊浅有若是者”。《隋书・五行志下》也说梁武帝“自以为聪明博达,恶人胜己”。也就是说,由于梁武帝在学识文才等方面自负甚高,加之又具有自护其短、不欲人胜己的个性特点,因而养成了老子天下第一、无法容忍他人在己之上的性格脾气,处处呈现着专制帝王独裁、自负、自傲、盛气凌人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刘显要逞能,梁武帝自然无法容忍了。从此,刘显一蹶不振,大同九年(公元543年)终于夏口,时年63岁。
  梁武帝不能容忍刘显逞能,是不是他不想让有关部门按照他的批示精神办理此案呢?显然不是。那么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群臣不清楚“贞”字的意思,只有反过来问他,才能显示他的水平,体现他的能耐,烘托他的地位,树立他的威信。刘显不知这一点,自逞其能,最后只有自认倒霉了!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只有你刘显一个人聪明;以为别人都是二百五,只有你刘显会脑筋急转弯……事实才不是这样呢!人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其实多数是不想答,不愿答,不敢答,不屑答!刘显啊刘显,你对梁武帝的了解,其实远不如那些装聋作哑、一问三不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