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并发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作用研究.docx

心衰并发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作用研究 【摘 要】 目的 观察胺碘酮在心衰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250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并发心律失常。根据不同治疗药物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130例、1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前者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在静息心率、Q-T间期、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治疗,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就诊后均积极采取休息、解除疼痛和吸氧等常规治疗,以及时间窗内再灌注心肌等一系列基础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国药准字H19993254)进行治疗,首次剂量约为0.2g/d,3次/d,该剂量持续治疗1W;
后改为2次/d,维持治疗1W;
后改为1次/d,维持治疗2W后停药。

1.3 疗效观察指标 监测并记录患者治疗结束时心电图、血压等,比较两组患者在静息心率、心室率、Q-T间期、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压、收缩压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笔者完成,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将已收集数据初步录入2010版EXCEL校正。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形式将数据录入,计数资料则用“”形式录入)。结果使用t/χ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静息心率、心室率、Q-T间期水平分析比较 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静息心率、Q-T间期、心室率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水平的分析比较 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左心射血分数以及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上较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 结论 心衰是因各种功能性病变、心脏结构异常等引起了心室充盈、射血能力损伤而最终导致的症状,临床中发生率较高,且患者预后较差。心律失常严重时极易致死,心衰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常见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这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密切,同时室性心律失常中也包括了持续性室速、非持续性室速以及频发性期前收缩等。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衰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变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现状,迅速将心律失常改善并恢复到正常状态。

胺碘酮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不仅仅具有其他相关心律失常抵抗药物相当的电效应,还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胺碘酮进入到人体组织中后运转缓慢,具有较高亲和力,其生物利用度具有一定人体差异性,平均生物利用度约为50,单剂量经口服给药3-7h后即可达到血药高峰浓度。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静息心率、心室率水平上显著降低,而Q-T间期、左心射血分数以及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有增高,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证实了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良好效果,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胺碘酮是临床常用的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具有轻度Ⅰ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性质,也与轻度非竞争性α、β两种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效果相当。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患者长期服用胺碘酮可能引起肝酶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因此,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需结合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决定用药。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13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胺碘酮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显著好转,心率良好改善,左心射血分数明显增高。

参考文献 [1]王金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