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微博 回望杨子

  杨子,乃杨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家也。他的名声曾相当大,孔子、孟子、庄子等人,以及后来《淮南子》、《说苑》等著作中都提到过他。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可见盛极一时。
  然而,名震一时的杨子,却没有“圣人”孔子、“亚圣”孟子那样学说远播,家喻户晓,也不如老子、庄子、墨子等著述传世,注家蜂拥。杨朱,从先秦至今漫漫两千余年,既没有著作传世,也很少有人记起他,似乎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失踪了。
  那么,杨子学说究竟宣扬了什么思想,以致为后世所不容,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孟子说得很明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说,杨子认为,人是自私的,一切都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损害自身的利益来拯救天下安危,我不能这样做。噢,原来杨子是铁公鸡――一毛不拔!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又怎能成为天下显学呢?
  尽管历史上的杨朱给人一种极端自私的历史形象,但也无可否认,其中不乏合理性的因素。一毛固轻,然人之躯体,正是由一毛开始的。今天听任一毛,明天就会是丧失全身!今天你任人摆布,不为自己的利益去争,明天你将失去整个自由!
  在一片强国争霸,合纵连横,用权弄势,变法改道,弃世无为的喧嚣声中,杨朱却发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必治矣”的反调。天下不管帝王用什么方法来治,都是治老百姓的,都是对百姓利益的掠夺。这种“治”,只能越治越乱。私利之心人皆有之,而专制帝王的贪婪之心是无边的,“悉天下奉一身”,就是天下所有的人供奉帝王一个人,也填不满他的欲望的。如果人人不损一毛,不利帝王的天下,人人都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为自己的利益奋争,就能限制帝王的欲望。
  其他诸子学说都是以“忠”为前提,维护君权统治,要人们为君王无私奉献的。杨子学说的理论却是对帝王欲望的限制,是为百姓争自身利益。这种直接威胁君权的“无君”理论,又怎能大行于天下呢?
  梁启超特别赞同杨子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应以个人为基本单位,一反中国轻视个人,抹杀个性的传统,大力提倡被视为大逆不道的个人主义,为做一个真正的人而奋斗。他说:“今日欲言独立,当先言个人之独立,乃能言全体之独立……为我也,利己也,中国古义以为恶德者也,是果恶德乎?天下之道德法律,未有不自利而立者也……故人而无利己之思想者,则必放弃其权利,弛掷其责任,而终至于无以自立。盖西国政治之基础在于民权,而民权之巩固由于国民竞争权利寸步不肯稍让,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者天下。”他从杨子哲学中认识到,“昔中国杨朱以为我立教,曰:‘人人不拔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吾昔甚疑其言,甚恶其言”,现在却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因为“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故欲养成此思想,必自个人始。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看来,两千多年前的杨朱,并不孤单,终于找到了知音。
  梁漱溟指出,“中国没有个人观念”,并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最大偏失。张东荪也认为:“在中国思想上,所有传统的态度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立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个人是微不足道的,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被剥夺,个人的独立性完全丧失。
  杨朱的学说,尽管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暴风骤雨摧残了,犹如划破长天的耀眼流星消逝在遥远的夜空,再未出现,但他在两千多年前就石破天惊地喊出了“为我”的口号,最早发现了个人,关注到个体价值,强调自我的权利,重视个性发展。他的学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虽然其中也有明显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