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闪亮起来]民间艺术

  在北京奥运村里,最吸引众人眼球的,要属中国的民间艺术。老艺人三捏两弄,造型各异的彩塑泥人就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片棕榈树叶子能编出老鼠嫁女的生动场景;一把剪刀能成就各式各样鲜活灵动的剪纸、剪影;更别提精巧细致的“蛋壳雕”、典雅隽永的杭绣艺术、让人抚掌称奇的皮影戏……这些精湛的民间绝活,成为“人文奥运、魅力中国”的精彩诠释。
  奥运让中国民间艺术闪亮起来,然而,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它还能像现在一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吗?它会不会只是被当作精致的盆景,成为锦上添花的点缀?它会不会只是被当做表演的道具,成为“面子工程”的展示品?我暗暗担心:满眼繁华过后,它是否又会重新黯淡下去呢?
  担心自有担心的理由。曾经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民间艺术,一直面临默默湮没于岁月风尘的尴尬处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这绝非危言耸听。如今,身怀绝技的艺人大多已到老年,却后继乏人,祖传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为什么年轻人对民间艺术如此漠视,不肯静下心来学习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呢?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模式更具有适应性,加之民间艺术因其精雕细琢的手工操作,使学习掌握技艺的难度较高。在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里,其局限性无疑是致命的,要让青年人接受它、热爱它,显然并不容易。还有一点就是民间艺人生存环境比较艰难。生存是硬道理,吃“民间艺术”这碗饭的人生存有了问题,又如何能吸引青年人拜师学艺?民间艺术又如何能发扬光大呢?
  民间艺术的发掘、宣传、保护、传承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需要政府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首先是组织有关专家,对散落民间的各类艺术品种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开发工作;其次是资金扶持,帮助民间艺术创业者拓宽融资渠道,获得贷款、减免税务,尽可能提供譬如创业补助、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民间艺人生存下去;第三是为民间艺术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这类企业研发新产品,打开国内销售渠道,寻找出口项目,扶植其发展壮大起来。
  奥运会筹备过程中,有关部门彰显中国元素,用民间艺术瑰宝作为奥运村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高明的。但是我们绝不能用时奉若至宝,重视有加,不用时却弃之如敝屣,不管不顾。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一项重要的内容,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璀璨的明珠,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任其自生自灭。期盼有关部门借奥运东风,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多做实事。这是一项不能急功近利的工作,需要生活化开展、常态化进行、制度化保障,需要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坚持与执著。期盼奥运之后,我们的民间艺术能走出困境,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机遇,逐步登上世界大舞台,融入国际文化潮流。这样,它才不会在将来仅是隐藏在百科全书中的一个词条,不会仅是民俗纪录片中一闪而过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