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兴起探缘】 赣南闽西根据地

  一、引言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应沿着什么道路前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这历史的转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
  苏维埃运动中心的演变中央苏区全称中央苏维埃区域,即中央革命根据地。他位于江西省的东南部和福建省的西部,由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汇合而成,以江西的瑞金为中心。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继续,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创造性的实践,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造成这种必然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也即为什么中央苏区能够在赣南、闽西兴起?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历来局限于两个方面。第一,将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洗礼,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领导的不错误和政治的有力量①作为其兴起原因。这五个方面的原因是毛泽东纵观国内外的形势得出的,如果用来论证中央苏区为什么在赣南、闽西兴起就未免乏力。第二,史学界对中央苏区的兴起都是从分割的区域出发,视野不够开阔。如单从赣南或闽西着手,而没有将之结合,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地域的视角,将赣南、闽西视为一个整体,从它们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基础、军事力量对比和赣南、闽西独有的客家文化等内部因素力求新视角说明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兴起的原因做一探讨。
  
  二、原因探讨
  
  (一)赣南闽西地理环境特点。赣南地域广且多山,南有粤赣交界的九连山作依托,东有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作屏障,周围崇山峻岭,距大城市较远(距省城南昌有千里之遥),交通不便。闽西西接赣南,南临粤东,同样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又远离反动力量聚集的海岸和中心城市。因此,赣南、闽西相对封闭的山区就可以成为得天独厚的游击地带,便于红军武装割据。
  (二)赣南、闽西经济特点。近代赣南、闽西由于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因此,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没有受到外界商品经济的冲击,仍占有绝对优势,基本上可以脱离外界而自给自足。这种情况同赣南、闽西粮食和其他物产丰富的特点结合起来,就能够为武装割据提供足够的经济给养。1929年红四军决定下山进军赣南,挺进闽西不只是“围魏救赵”将井冈山之敌引走引远,以解井冈山之围;同时也是解决红四军的给养问题。井冈山上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平时军粮全靠宁岗、永新、遂川三县输送,敌人来攻,军事和经济上都进行严密封锁,红军不能外出游击解决供给问题。这种境况就迫使红军下山进军给养相对充足的赣南、闽西。
  (三)、赣南、闽西的政治特点。赣南、闽西农民深受地主、富农、军阀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当时,“匪军遍地,暴敛横生,农辍于耕,工失于肆,商罢于市,百业凋零,金融纷乱”②,大批破产农民为生计所迫,或出走南洋,或啸聚山野,地主豪门乘机残害百姓,各争雄长。民众对压迫的反抗化做巨大的革命力量,推动苏维埃运动的迅猛发展。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像滚滚春雷,唤醒了赣南闽西的革命力量。随着战争和革命的进行,赣南闽西很多地方都先后建立了党的支部和县委。北伐战争期间,江西是“工农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③。“曾经有过很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④虽然江西党的工作中心是偏重于城市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农民运动也以赣东北及九江地区较为发展。赣南虽地处山区,革命运动发展缓慢,但在北伐战争的推动下,赣南地区的南康、赣县、于都、寻乌、广昌等县都有了县农会或县以下的农民协会基层组织。
  闽西是福建省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1926年北伐军入闽以后,永定、龙岩、上杭、平和、长汀、连城等县先后建立了党的支部和县委。以赣南武装暴动相呼应的是闽西各县的武装暴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28年上半年就连续 爆发了龙岩、上杭、永定、平和四县的农民大暴动。在革命斗争中,闽西建立了一部分红军队伍,开辟了小块的游击根据地,有的地区(如永定溪南区)还实行了分配土地,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四)、赣南、闽西军事特点。土地革命时期,赣南、闽西社会经济发展极端落后,既造就了巨大的革命潜力,也导致了反动势力的薄弱。
  近代江西地主军事政治势力没有发展起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革命前夕,江西主要反动势力:封建军阀力量薄弱,根基缺乏。辛亥革命之后,以李烈钧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也曾几次打回江西,均因条件不成熟,建立赣军发展江西地方势力的设想均未成功。
  同样,闽西境内虽多反动势力,但军力甚弱,且多为土著军阀,战斗力甚低,有海军陆战队两旅,但长期驻防沿海,从前从未打过仗,战斗力不大;张贞一师军队虽然较能打仗,但亦只有两个团战斗力较强;土著军阀如郭凤鸣、陈国辉、卢兴邦等皆为土匪军,虽被国民党收编,但各占一块地盘,互不连属,且相互之间勾心斗角。
  (五)、赣南、闽西的文化特点。赣南、闽西是中国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区,95%以上均为客家人。赣南、闽西到处都是崇山峻岭,蛇蚁遍地。赣南、闽西客家人在与恶劣的环境搏斗的过程中锤炼了客家人坚忍卓绝、勇毅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日本学者山口县造在其著作《客家与中国革命》中评价到:“客家是中国最优秀民族,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之气质,使其能自北与胡跨之下,迁到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翻阅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是与客家无关的,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当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其次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
  赣南、闽西自然环境恶劣,文化经济落后,生存条件艰难,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婚姻状况也极不幸福,当时客家地区的“童养媳”、“等郎妹”“押山娶妻”⑤等婚姻形式相当普遍,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中央苏区政府把保护妇女群众权利,提倡婚姻自由,争取男女平等,当作宣传新文化思想的首要任务来抓。当苏区政府开展妇女运动时,立即得到广大客家妇女的积极响应。客家妇女出于生产的需要。加上当地畲族风俗的影响,基本上是不缠足的。由于客家妇女所具有的这些独特的文化特性,所以她们较之其他妇女更容易从传统礼教和家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集体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
  
  三、结语
  
  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根据三中全会的决议,将全国革命根据地划分为六大区域,其中“赣西南特区与湘鄂赣边区为苏维埃中心区,中央临时政府建立在此区。”但是,由于赣西南与闽西尚未连成一片,湘鄂赣苏区始终未能与赣西南苏区打通,因此中央的设想并未实现。
  1930年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连续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一、二、三次“围剿”的胜利,使赣西南、闽西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包括江西的瑞金、会昌、寻乌、安远、信丰、于都、宁都、兴国、广昌、石城、黎川、福建的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等21个县城,拥有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全国最大、实力最强的革命根据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党在《关于建国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出了高度评价。
  总之,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兴起是赣南、闽西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基础、军事力量对比和其特有的客家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万振凡.近代江西社会的嬗变与苏维埃运动的兴起.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42-47页.
  ②③国民革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福建军事政治概况.1927年7月.
  ④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9-50页.
  ⑤刘善群.客家礼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52页.
  
  (作者:系江西赣州南康中学历史教研组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