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历史:单元八,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

单元八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复习指要 1.考点扫描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3)戊戌变法 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能力指要 (1)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破产原因、历史作用,理解洋务运动的性质,对洋务运动进行科学评价。

(2)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表现、特点以及与洋务企业的区别,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社会根源。

(3)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概况,认识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能够联系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阐述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掌握康梁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维新运动的各个环节、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认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展。

(5)掌握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其“扶清灭洋”的口号,评价其历史作用。

(6)结合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完全形成”的历史结论。

●知识梳理 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历史,涉及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呈现出社会近代化加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完全形成的发展特征。

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为中国开明官员所接受,他们大力引进,积极实践,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在洋务企业的带动下,私人也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到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建立新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己任,将中国社会近代化推进到建立民主制度的新阶段。

19世纪60~90年代,正值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先后发动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力图将中国变为它们各自控制的殖民地。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地区蔓延,直接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在中国确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2.列强加紧侵华 这一阶段,为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变本加厉地侵略、掠夺中国。

19世纪60年代,列强在中外“和好”的旗号下,逐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和海关管理权,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日本加入到侵华国家的行列,19世纪90年代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也使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大举对华输出资本,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民族危机。

义和团运动迫使帝国主义放弃了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列强转而采取“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扶植清政府作为统一的在华统治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思考讨论 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各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方法有何变化 提示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方式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程度。19世纪末各国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瓜分领土和资本输出是其侵略方式,这在马关条约中有典型表现。但是由于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它们在辛丑条约中又采用了联合控制清政府的新方法。

3.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使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1)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正处于酝酿之中。

(3)农民阶级的反侵略斗争一直风起云涌。在19世纪末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虽然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但当时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思考讨论 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的探索和抗争活动都遭到失败,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近代各种政治势力的探索和抗争,主要反对两种势力,一是外国侵略势力,二是国内封建腐朽势力,因而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他们的反扑。同时,探索和抗争的成败,也与各种政治势力的自身力量、斗争方式、策略目标有着直接关系。

4.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政治上建立民主制度的努力 随着洋务运动弊端的不断暴露,许多人提出了改革政治制度的要求,只是没有付诸实践。到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将维新变法与爱国救亡相结合,掀起了维新变法的群众运动,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标志着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到政治制度改革的层面。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疯狂地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外国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长,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经济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半封建化特征。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是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在中国并存的经济形态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封建自然经济仍占居主导地位。

(3)思想上“西学东渐”的局面逐渐形成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创办洋务的过程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由器物层次发展到制度层次。康有为、梁启超继承并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把西学和中学糅合起来,在经济、教育、社会方面,特别是政治方面,作了许多重要的发挥,主张通过改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实践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特别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有关内容在今年的考试中非常突出(1)结合本阶段史实可以看出近代社会的特征,如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机器生产、文化上的科学精神等。以近代化的概念衡量近代化的进程,以近代化的史实说明近代化的概念,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法。(2)结合本阶段的史实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如从经济近代化起步、经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阶段、在外国的影响下展开、没有最终完成等等,尤其是其中所受到的各种阻力,更需要重视。但正向思维普及时,逆向思维更具特色。(3)2003年的江苏卷试题曾专门考查1840年以来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近代化实践

5.清朝政局的变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政局出现了变动。首先是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新机构1861年成立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
洋务运动中设立海军衙门。此外,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中,还设立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机构和临时机构。其二是统治集团内部力量发生变化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政府实权,与列强关系较好的奕等人势力增长。其三,由于满族官员的昏庸无能,清朝改变了倚重满族官员的传统做法,开始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也被迫不断进行政策调整。辛酉政变后,清政府改变了对洋人的敌视态度,向洋人“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又倡导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9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在维新运动中采取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力图借助资产阶级的力量挽救统治危机。1900年,面对列强的压迫,清政府又曾一度借助义和团向列强宣战,但最终还是屈膝求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疑难突破 1.洋务企业的特点、性质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洋务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这些企业都是官办的,资金由政府调拨,工厂的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大小官吏手中,沿用军队的管理制度;
军事企业的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给军队使用,而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工厂本身没有盈亏可言。

第二,具有严重的依赖性。这些工业在技术、器械、设备等方面,直接从外国进口,生产操作则严重依赖外国技师。对外国的严重依赖是洋务企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洋务派创办的工业企业已不是完全传统的封建官营企业,它们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和工艺,在大机器生产下集中了大量的工人,工人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是中国早期的工业无产阶级,工人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这就使这些先进工业带有若干资本主义色彩。尤其是民用企业采取由官方出面招集商股作为资本的方法,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等形式,购买新式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

所以说,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复杂混合物,是封建官营工业向资本主义企业转化的过渡形式。只是这些企业仍处处依赖封建政府和官僚的庇护,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思考讨论 明清时的“机房”、洋务企业为什么都不能代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提示生产方式是一个科学概念,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力就是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很显然,明清时的“机房”作为资本主义萌芽,不具备近代化的生产力,而洋务企业不具备典型的雇佣劳动关系。因而,它们都不能够代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2.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征 (1)从企业的产生看,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和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